“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宏大構想,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外交思想,深刻影響著國際關系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國際關系”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出現次數超過50次。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習近平再次強調:“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願同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更加美好。”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6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並發表題為《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而不懈努力》的重要講話。
一、順應時代潮流的中國方案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時代潮流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如何才能處理好國家間關系、保持國際社會穩定發展?這是各國都在思考的問題。2013年3月,習近平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提出:“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是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也是“新型國際關系”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從此,“新型國際關系”不斷出現於各種國際場合,在處理國際關系時用於表達中國立場,展現“中國方案”。
回顧民族國家產生以來的歷史進程,人類始終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國家間的相處之道。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歐洲誕生。它確立了主權、平等這些重要原則,開創了近代國際關系的先河。但這一體系最終沒能避免歐洲陷入群雄征戰。1815年《維也納會議最後議定書》簽署,維也納體系應運而生,根據均勢原則對拿破侖戰爭後的歐洲地緣政治版圖重新做出安排,維持了歐洲較長時間的和平。但最終導致結盟對抗和軍備競賽,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45年,50個國家攜手創建了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相應國際體系,為國際關系和國際體系建設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70多年來,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推動世界人權進步方面的努力和作用有目共睹。數百年來的歷史表明:每一樣國際關系的形成,每一種國際體系的建立,都帶著鮮明的時代印記,也必須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創新完善,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腳步,甚至會失去它的先進性和合理性。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較大變化,現有的國際秩序和體系日益面臨新挑戰。比如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往往得不到真正遵守,國際關系中各種不公正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近年來,經濟低迷、地緣動蕩、恐怖襲擊、文明摩擦等各種亂象此起彼伏,有西方學者甚至驚呼,我們正在走進一個“失序的世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個什麽樣的國際關系才能更好地貫徹和落實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近年來,有人提出“霸權穩定論”,主張打造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大國來統領國際事務;有人提出“全球治理論”,主張各國弱化主權,制定共同的規則來管理世界;有人提出“普世價值論”,主張推廣某一種自認為“先進”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來一統天下;如此種種都難以令人信服和接受。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緊密,利益共生不斷深化,各國都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相互聯系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各方都會受到影響。同時,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長遠性,沒有哪一國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一國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習近平指出:“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裏,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朝著和平與發展的目標邁進,而合作共贏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現實途徑。對於當今時代的國際關系,習近平給出的中國方案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是習近平主席總攬世界大勢提出的重要思想,既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和創新,必將對未來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圖為: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
二、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型國際關系”的核心是“合作共贏”。合作共贏是雙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讓合作各方都有所獲或各得其所。合作共贏以合作為路徑,以共贏為目標,是通向新型國際關系的路線圖。合作與共贏相輔相成、渾然一體。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說:“新型國際關系到底新在哪裏?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那一套。”
以合作取代對抗。合作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路徑。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連帶效應越來越明顯。惟有合作才能維護世界和平,惟有合作才能促進共同發展。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和利益融合越來越緊密,中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依靠、對中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堅持以合作而不是對抗的方式與世界打交道,走的就是合作共贏道路。盡管在現有的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的國際體系仍有不完善之處,但中國沒有尋求“另起爐竈”,而是通過自身努力參與和加入了各式各樣的國際機制或國際組織,主動地、自願地將自己“嵌入”國際體系的網絡之中。中國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表明尊重國際秩序、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意願與決心,國際體系也因中國的融入而更具代表性和合法性。在傳統國際關系中,結盟對抗、軍備競賽的零和博弈屢見不鮮,但在當今世界,零和博弈、冷戰思維已不符合時代潮流,被越來越多國家所唾棄。2015年4月,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演講時指出:“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 他強調:“中國將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堅定不移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堅持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
以共贏取代獨占。共贏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目標。習近平在參加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秉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在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共贏的價值和意義正日益得到彰顯。要堅持正確義利觀,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真正做到義利兼顧、弘義融利。同時,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指出:“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兼顧別國發展。”
圖為: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
三、踐行合作共贏理念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裏航。中國不僅在理念上倡導“新型國際關系”,而且將其付諸實踐,積極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走出一條合作共贏的新路。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政治上建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夥伴關系。傳統國際關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或是結盟、或是對抗。而我們提倡構建夥伴關系,就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路。習近平指出:“誌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中國承認世界上仍然存在結盟政治的現實,尊重各國自主選擇對外政策的權力,同時我們更希望各方著眼時代發展潮流,探索構建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更富包容性和建設性的夥伴關系。近年來,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秉持平等、包容和共贏的理念,努力構建全球夥伴關系網絡,迄今已同80多個國家、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系。
經濟上力促共同發展。當前,世界上還有八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發展不平衡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當今世界諸多矛盾熱點的根源所在。各國應真正樹立利益共同體意識,在共同發展中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改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狀況,大國要帶動小國發展,強國要幫扶弱國變富,使發展成果為各國人民所共享。習近平指出:“平衡增長不是轉移增長的零和遊戲,而是各國福祉共享的增長。各國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共同優化全球經濟資源配置,完善全球產業布局,建設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場,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秉持著這一理念,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習近平強調:“中國將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走共同發展道路,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一起來實現共同發展。”
安全上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的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綜合安全和可持續安全的觀念,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走出一條各國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之路。習近平指出:“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
文化上倡導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鑒,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眾多宗教,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是人類的共同寶藏。習近平指出:“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並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中華民族向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數千年來,儒家文化與道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等不同文化和宗教,在中國大地上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有力地證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完全可以做到“並育而不相害”,關鍵是要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臨下,相互欣賞而不是相互貶損,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新型國際關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踐行這一理念將超越歷史,贏得未來。習近平指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
來源:中國幹部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