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把仁義刻進人心
同仁堂,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文化。
346年前,樂氏家族在北京創辦一間小藥鋪。此後,供奉禦藥188年,歷經風雨而不衰,成為享譽世界的“中華老字號”。秘訣何在?兩個字:誠信。“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同仁堂的承諾。“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是同仁堂的良心。“同修仁德,濟世養生”,這是同仁堂的情懷。
如今,同仁堂在全球共開辦零售終端近2000家,開辦醫療機構300多家,吸引了3000多萬海外患者。同仁堂商標在世界50多個國家登記註冊。同仁堂中醫藥文化、傳統中藥材炮制技藝、安宮牛黃丸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海外遊客到北京的“必修課”,除了登長城、吃烤鴨,就是參觀同仁堂。
做良心藥
“可以質鬼神,可以應病癥”,童叟無欺,問心無愧,這就是同仁堂的質量觀
俗話說:藥材好,藥才好。自古以來,同仁堂選藥的標準就是:地道、純潔、上等。這種求真勿濫的精神,一直延續至今。例如,人參用吉林的,山藥用河南的,枸杞用寧夏的,陳皮用廣東新會的,丹皮用安徽蕪湖的。僵蠶不能用僵蛹代替,16頭的人參不能用32頭的小人參代替。即便是做大蜜丸的蜂蜜,也必須用河北興隆的棗花蜜。同時,還要用藥材最有效的部位,並且在藥材有效成分最多的時候采摘。如七珍丹中的寒食,必須在春天柳樹發芽時制造,此所謂“取其地,采其時”。近年來,為了保證原料質量,同仁堂在全國建立了12個藥材基地。
78歲的蘆廣榮是著名藥材專家,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她21歲進入同仁堂,拜師學習藥材鑒別,練就了一身絕技,通過手捏、鼻聞、眼看、口嘗、火試、水試,鑒別藥材的真偽和品質。現在,人工檢驗依然是同仁堂進藥的“第一關”。“有的藥材摻雜使假,連精密儀器也化驗不出來,但人的感官能識別。比如,麝香裏面摻雜麝香酮,騙得過機器,騙不過藥工。”蘆廣榮說。蘆廣榮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發現購進的藥材打捆後,上面是精品,中間和下面藏著次品。為此,她要求藥工,每一捆藥材都要打開,不光看上面的,更要看中間的和下面的,避免以次充好。如今,在同仁堂,凡是新購進的藥材,必須首先經過人工檢驗。人工檢驗合格後,才能進入更嚴格的高科技儀器檢驗環節。同仁堂的藥材,既用感官說話,也用數據說話。
純潔,是同仁堂藥材的又一特色。很多人發現,同仁堂的藥材,凡是能洗的都要清洗,幹幹凈凈,絕無塵土。植物的根、莖、葉、花、果,清清楚楚,絕不混雜。遠誌是植物的根,內有一根細芯。遠誌有安神益智之功效,但它的芯卻使人煩躁。按照同仁堂的炮制工藝,遠誌必須去芯。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先蒸後割,費工費時,增加成本,但同仁堂不怕麻煩,一直堅持這樣做。制六味地黃丸,需要用山茱萸,其形狀類似小山棗,入藥時應當去核,還要用黃酒蒸制。有的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就把山茱萸連核一同打碎,也不用酒蒸,而同仁堂堅持“必不敢省人工”。
同仁堂嚴格按照配方要求下料,如果藥材等級不夠,重新組織貨源,不夠等級的絕不下料,寧缺毋濫。一段時間,同仁堂生產的香砂枳術丸在市場上斷貨。其原因是,由於氣候異常、種植環境改變,枳實中的主要藥用成分橙皮苷含量達不到標準。為了維護品牌,同仁堂寧可不生產,也不用不達標的原料。憑良心做,做良心藥。“可以質鬼神,可以應病癥”,童叟無欺,問心無愧,這就是同仁堂的質量觀。難怪很多中醫在開藥方時,一再叮囑患者,必須到同仁堂抓藥。一位老中醫說:“如果在同仁堂抓的藥,看病效果不好,那是我的醫術問題。否則,可能是藥的問題。”
做仁愛藥
“但願世間人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同仁堂,一個“仁”字,寫在牌匾上,也刻在人心裏
“可以養生可以濟人者,惟醫藥為最。”300多年前,同仁堂的創立者樂顯揚如是說。仁者愛人,以人為本,成為同仁堂世代堅守的價值觀。
一位顧客到北京同仁堂買了100克三七,要求打成粉。服務員用機器打好後,用篩子篩到紙上,然後再打一遍碎渣子,再過篩,倒在紙上。如此兩三遍後,還要把機器裏的藥粉清理一遍,半點都不浪費。同仁堂大柵欄店經理賈文生說:“老百姓買藥,花的都是血汗錢,無論貴賤,都要珍惜,絕不能讓患者受損失。”
北京同仁堂顆粒車間,師傅們拿著天平稱量人工牛黃和水牛角粉的重量。為了保證天平的平衡,他們不厭其煩地將盤上的藥粉增增減減,直到兩味藥的配比分毫不差。原來,一個批次的人工牛黃和水牛角粉是按總量來料,需要細分下料。到了篩選環節,制藥師傅用10目至80目的篩子將半成品反復過篩,將過大過小的顆粒統統去掉。這就是小兒清熱顆粒的生產過程。有人問:“一袋顆粒,開水沖服,顆粒大點小點有啥關系?”一位師傅答道:“人在做,天在看。孩子病在身,父母疼在心。多過幾遍篩,顆粒容易沖開,孩子們喝著舒服,就當是疼自家孩子了。”在北京同仁堂大柵欄藥店,一名外地顧客來抓藥。中藥調劑員王雪陽一絲不茍地核對藥方,當看到“苦陳皮”時,她覺得這個叫法很奇怪,特意向顧客確認,顧客說沒有問題。她不放心,繼續追問:“方子是哪裏來的?治什麽病的?以前用過嗎?”當得知方子是外用時,王雪陽更堅定了不是“陳皮”的看法。顧客說:“這個方子是代抄的,我找找原方子給您看看。”拿到原方一看,真相大白,原來“苦楝子”錯寫成了“苦練皮”,再次抄寫時又錯寫成“苦陳皮”。不放過一字之差,讓顧客看到了同仁堂的仁愛。
2006年,澳門發生海水倒灌,導致長達4個月的“鹹潮期”。自來水全部是鹹的,根本無法飲用,礦泉水、純凈水價格高漲,時常脫銷。澳門同仁堂有代客煎藥服務,為了不影響藥效,店裏決定改用純凈水煎藥,藥費不漲。有位老顧客感動地說:“因為鹹潮,酒樓的茶位都漲價了,喝你們煎的藥,味道還跟以前一樣,真讓人放心,不愧是老字號。”北京同仁堂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梅群說,“以義為先,義利共生”,這是同仁堂的古訓,也是同仁堂的價值觀。只要利不要義的企業,一個個都倒下了,而同仁堂卻屹立百年不倒,其中道理就在於此。
“但願世間人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同仁堂,一個“仁”字,寫在牌匾上,也刻在人心裏。
做創新藥
“尊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同仁堂既尊重傳統,又不被傳統束縛;既大膽創新,又不離經叛道
“膏丹丸散,神仙難辨”,這是很多人對中成藥的印象。過去,同仁堂的劑型很少,服用不便。有人編了順口溜:“中藥丸,真有效,可惜就是受不了。分量重,個頭大,比起煤球也不小。大肚漢,三尺腰,吃上兩丸就管飽。小姑娘,犯了難,櫻桃小口沒法咬。”集百草而香天下,普健康而惠眾生。同仁堂堅持“尊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既尊重傳統,又不被傳統束縛;既大膽創新,又不離經叛道。科研人員以劑型改革為突破口,把大藥丸子改成片劑、水丸、口服液、濃縮滴丸等新劑型。如銀翹解毒丸、牛黃上清丸、香蓮丸等改成片劑,烏雞白鳳丸改成口服液和膠囊。有人將此事編成數來寶:“同仁堂,想得好,要把丸藥來改造。圓改扁,大改小,制成藥片真是好。分量減,很輕巧,藥效一點沒減少。”
研制人工牛黃,是同仁堂對中醫藥的一大貢獻。牛黃是牛的膽結石,也是名貴的中藥材。著名的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等,都少不了牛黃。然而,牛黃的天然資源稀少,價格飆升,甚至比金子還貴。1957年,同仁堂試制成功人工牛黃,完全替代了天然牛黃,大幅降低成本,深受百姓歡迎。
虎骨酒是治療風濕的良藥,也是同仁堂的古老名藥。但是,中國加入保護野生動物國際公約後,虎骨不能使用了。為此,科研人員積極探索與虎骨有同樣功能的產品。經過努力,科研人員發現青海高原有一種高原鼢鼠,其骨骼不僅對關節炎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而且能夠鎮痛和促進骨折愈合,增強機體抗疲勞及抗凍傷,其藥效與虎骨相當。根據這一研究成果,同仁堂歷經8年時間,開發出塞隆風濕酒,因為高原鼢鼠在當地又被稱為塞隆。這是我國第一個動物類一類新藥。從虎骨到鼠骨,配方變了,功效沒變。同仁堂的這一科技創新,一舉多得,化害為利,既為風濕患者解除了痛苦,又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過去,高原鼢鼠啃草根,挖洞刨土,造成了草原沙化,危害很大。政府為了消滅鼠患,每年撥款治理,成本很高,效果也不理想。塞隆風濕酒研制成功後,在鼠害嚴重的地區,一度出現了捕鼠高潮。因為每只高原鼢鼠可以賣2元左右,不少農民爭相捕鼠,收入不菲。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抑郁癥患者日益增多。過去,得了抑郁癥,只能吃西藥。同仁堂經過20多年研究,成功開發出巴戟天寡糖膠囊,改變了抗抑郁藥物裏中成藥缺失的局面,為中醫藥爭了口氣。巴戟天寡糖膠囊來源於植物,具有顯著的抗抑郁作用,安全、有效、可靠、副作用小。科研人員采用國際通用的多中心、隨機、雙盲雙模擬對照的研究方法,把它和抗抑郁首選藥物“鹽酸氟西汀”對照,結論是:巴戟天寡糖膠囊治療輕、中度抑郁癥療效與鹽酸氟西汀片相當,且不良反應輕微。
視品牌如命,視誠信為天。同仁堂,一丸地道的中國藥,一丸誠信的中國藥。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