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路

“唐詩之路”指的是晉唐以來文人墨客往來頻繁、對唐詩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壹條山水人文旅遊線路。古人自錢塘江入紹興古鏡湖,而後由浙東運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臺山,這是貫穿於浙江東部的壹條古道。剡溪為這條古道的精華地段,由於會稽、天臺、四明三座名山在此盤結,山間清流匯聚成溪,風光如畫的剡溪在魏晉六朝即成為高士名流隱居遨遊的好去處。
古人遊浙東以水路為主,水盡則登山而歌。據統計,在《全唐詩》收錄的2200余位詩人中,有400多人遊覽過這條風景線。大詩人李白、杜甫也都曾經乘舟溯剡溪而上,飽覽了“山色四時碧,溪光十裏清”的美景,留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壯遊》等千古絕唱,在浙東壹帶形成了壹條飄逸著翰墨清香的“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的概念由新昌縣壹位學者兼社會活動家竺嶽兵先生首先提出。上世紀90年代初他撰寫的關於“唐詩之路”的論文壹經刊發,立即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竺嶽兵提出這壹概念後,還多次邀請國內外研究唐代文學的專家學者沿曹娥江、剡溪至新昌、天臺等地踩線考察。專家們經過縝密論證後指出,這是壹條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詩歌文化旅遊線路。
1993年8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正式發文批準“浙東唐詩之路”的專用名稱。自此之後,在新昌召開了6次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唐詩之路研討會。“唐詩之路”成為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又壹條文化古道,並且產生了國際影響。近10年來,許多中外遊客來到浙東,尋覓中國古代詩人的足跡,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感受“連峰數十裏,修竹帶平津”的旖旎風光。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是其中最絢麗的花朵;攜壹卷唐詩進行浪漫的山水人文之遊,可以從中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8年10月,筆者曾陪同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傅璇棕、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等幾位專家,在浙東考察“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天姥山古驛道。這條古驛道由會稽山委迤而來,從嵊州黃泥橋入新昌境,再從新昌舊城東門直至天臺縣界。穿越新昌縣境內的古驛道全長90華裏。
如今走在天姥山古驛道上仍依稀可見古時的風貌。如橫貫斑竹村的壹條長街、直跨會墅嶺的那段石階路,遊人至此依然能夠憑借著歷史遺存抒發思古之幽情;而在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上,殘留的小石佛鋪、關嶺鋪遺址,尚可以為人們追索古代驛鋪的原貌提供依據。
在這條古驛道上還有諸多流傳千古的先人遺跡,如桃源仙境和司馬悔橋等。桃源仙境相傳為漢時劉晨、阮肇入天姥山采藥遇仙之處,至今還留有采藥徑、仙人洞、棋盤石、惆悵溪等景點。而位於斑竹村口的司馬悔橋,則據說是唐代隱士司馬承禎當年奉召出山路經此處,因感悟於山水清幽而頓生悔意。這座飛跨山澗溪流的石拱橋從此留下了這樣壹個奇特的橋名。
天姥山中的這條路早先為詩人謝靈運所開拓,故又稱“謝公道”。南朝時,謝靈運出仕永嘉,寫下了大量的山水詩,成為古代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後代詩人慕名而來,沿著謝靈運當年的足跡邊遊歷邊吟誦,留下了壹大批燦若星河的詩作,其中就有李白“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的名句。
由於唐代詩人絡繹不絕的來訪,不僅形成了壹條浙東“唐詩之路”,還將天姥山推到了壹個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為詩人們追求精神自由的樂園。而今隨著“唐詩之路”在文化和地理概念上的“復活”,久已演沒無聞的天姥山開始成為世人關註的人文勝地。。
學者羅哲文先生認為,浙東“唐詩之路”不僅是壹條路,它還是壹種人文現象。“唐詩之路”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應當受到全人類的保護。
“唐詩之路”於自然之中寓哲理,於秀麗之中含質樸,充分顯示了浙東地理文化的特色,同時,因其還深具詩歌藝術和山水景觀的特質,具備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
2007年,浙江省新昌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浙東唐詩之路申報世界遺產領導小組”。自那時以來,“唐詩之路”所經之地各市、縣也紛紛開始了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動。
近年來,嵊州市和上虞市人民政府相繼成立了“浙東唐詩之路申報世界遺產領導小組”和“浙東唐詩之路申遺聯誼會”。臺州市則以臺州大學為中心,進行了“唐詩之路”綜合實踐活動的案例研究,還開展了“唐詩之路”——天臺山的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舟山市則結合本地歷史和區域特點,提出了探尋“海上唐詩之路”的構想。
有專家認為,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具體評定標準,浙東“唐詩之路”有7項標準符合申遺要求,它們分別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佛教中國化時期的中心地、中國佛教化時期的中心地、道教鞏固充實時期的中心地、中國書法藝術的聖地以及士族文化的薈萃地。
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教授橫山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唐代文學是無價瑰寶,它不僅屬於中國人民,同時也屬於全世界人民。他說:“在日本,稍微有文化的人都能背誦李白、杜甫等人的唐詩名篇;而天臺、天姥、沃洲、剡溪──這些‘唐詩之路’上的地名,對廣大日本唐詩愛好者來說,自古以來就很熟稔、很親切。‘唐詩之路’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超越國界的山水人文旅遊線路,值得開發,很有前程。”
選自《新華網副刊》
唐詩之路的風光簡介
唐詩路上的景點按其現狀,可分三種類型:壹是已經修復開放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景點,如紹興禹陵、蘭亭、東湖、曹娥廟、新昌大佛寺、沃洲湖、穿巖十九峰、天臺國清寺、鄞縣(州)天童寺、奉化溪口等。二是已日漸演沒,現正加緊修繕、建設的景點,如紹興的若耶溪舊地、秦望山、鏡湖殘湖、謝靈運始寧別墅舊址、嵊州王羲之祠舊址,新昌南巖、水簾洞、劉阮祠,天臺桐柏宮、石梁等。三是沿線有不少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的文物古跡,如嵊州王子猷訪戴處,新昌司馬(承禎)悔橋、沃洲山真君殿,儒嶴太白廟、彼蒼廟、萬馬渡等。
白居易寫的《沃洲山禪院記》曾說:“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唐詩中經常提到的“越中”,就是浙東地區。而所謂“剡中”,則主要是以剡縣(今新昌、嵊州)為中心的剡溪諸上源。
剡中最優美的勝景是沃洲、天姥。“眉目”是壹個人面部最為動人傳神之處,以“眉目”來形容沃洲、天姥,可見這是最受唐代詩人喜愛的美景。
沃洲山因剡溪上源沃溪中的沃洲而得名。這是壹塊長裏許的水洲,四面環水,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洲。現因沃洲山下造了壹個“長詔水庫”,因此形成了壹個風光旖旎的沃洲湖,附近有東晉高僧支遁“買山而隱”的養馬坡和放鶴峰遺跡,又有新建的紀念白道猷開山,白寂然興寺,白居易撰寫的“三白堂”。奉祀抗金名將宗澤的“真君殿”便在沃洲山西坡。殿前沃溪來自新昌菩提峰津溪和天臺石橋溪,兩溪合於香爐峰之陰,至桑園村前分派,繞沃洲(現已投入湖底)後又在石筍下匯流,沖向嵯峨怪石的“錢壁關”,為今所見之沃洲湖勝景。
與沃洲湖隔水相望的,就是巍巍天姥山。當汽車沿著新(昌)天(臺)公路盤旋在連綿不斷東西橫貫數十裏的天姥山腰時,可仰望主峰撥雲尖,海拔800余米,高聳入雲。這才體會到“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的非凡氣勢。當遊人走在山間蜿蜒的羊腸小道上時,便可領略到“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無限風光。唐詩路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給人以壹種清雅幽深的凝重感!摘自《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