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93年獲得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1996年新劇目調演“程長庚大獎”、2002年獲得梅花獎、2004年獲得中國京劇節金獎等獎項,是當代中國戲曲界最優秀的老生之一。
京劇是一門好的藝術,我們要對年輕人有信心
這幾年國家對京劇藝術越來越重視。戲曲進校園現在已經得到了非常大的普及。利在當下,功在千秋。
很多學生都說“我們過去只聽說過京劇,沒有看過,看完了之後感覺京劇這麽好”、“我們不是不愛看,過去沒有給我們機會,我們都覺得後悔,曾經有那麽多好的藝術沒看上”——這是學生的心聲!
他們看過之後,那麽迫切地希望可以關註了解京劇藝術。國家投入這麽大的資金,讓我們進校園,這是非常好的政策。京劇正在越來越多地得到人們的認可,特別是年輕人。
如何入門京劇? 每場戲都是觀眾和演員共同的演出
Q:觀看京劇其實有一個氛圍,像“叫好”、“喝彩”。如何把握這個節奏,融入這種氛圍呢?
A:在看京劇的過程中,其實演員和觀眾是一回事。演員怎麽“使活”都是帶著觀眾的意識一塊進行的。所以它才出現叫好,它好像唱出了每個觀眾每個個體的聲音。它不像聽西方音樂,一定要等唱完了大家才起來鼓掌。而京劇是你在欣賞的同時也參與進去。
京劇如此博大 豈是文化所含,京劇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京劇不是只有唱、念白和舞蹈····它是更深邃的一種文化、一種現象。它是由五千年的文化和三千年的戲曲史,一代一代人的積累傳承至今,才形成了這麽美輪美奐的藝術。
比如說:你要看京劇裏邊的念白的復雜程度,話劇語言怎麽能比呢?話劇用的是普通話,京劇單單是念白就要用到韻白、京白、上口字、尖團字等等····這裏面就融入了多少東西?
藝術不是宣傳工具 但是人應該向上
用京劇的這種藝術手段來講故事,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觀眾看戲,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他的思想得到凈化。
Q:京劇這樣的一種教化功用,對於現在的這個社會來講,您覺得是有必要的嗎?
A:任何時期都是有必要的,這門藝術它不是宣傳工具。但是人應該向上,不應該有醜惡或者是罪惡的心態。
京劇源於群眾 寄托了集體的價值判斷
京劇在歷史上,本就是世世代代伴隨著人民的。不是高居廟堂的,它是有群眾基礎的。京劇來源於民間,在群眾當中形成,現在也越來越回到大家身邊。
在歷史上京劇無論是形式還內容,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其實是寄托了一種社會的價值判斷。
人生短暫 傳統教會我們忠孝節義
我們在舞臺上經常演仁義禮智信的故事。那麽我自己在平時,經常以我飾演的這些藝術形象為準則要求自己 。既然你從事這門傳統藝術,無論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好的思想品格,才能把它做好。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的一生雖然短暫,要留下美好。
作為一個團長 不同於演員本身的責任與使命
我從沒想過要做一個脫產的團長,我就是一個演員,當了團長還是一個演員。我的主要精力還是致力於在舞臺上帶領大家,特別是帶領年輕人一起,為我們京劇藝術的弘揚繼承做點事情。
↓↓↓中國文化視窗專訪京劇演員張建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