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
如今談起張裕葡萄酒,幾乎無人不曉。但其創始人是誰,最初酒廠是如何創辦的呢?故事還要從創辦人華僑實業家張振勛說起。
張振勛(1841-1916年),字弼士,廣東大埔人。幼年因家境貧寒,十幾歲時便漂洋過海,流落到了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的首府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最初,他在米店當夥計,後得到嶽父的資助,自己成立米店。
由於善於經營,他的事業獲得巨大發展。到19世紀末,其經營的範圍涉及米業、酒行、種植、金融、商業、藥材、航運業等,成為當時南洋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和德高望重的僑領。1890年,清政府委任張振勛為檳榔嶼首任領事,1895年繼任新加坡總領事。從此,他走上了亦官亦商的道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國出現了創辦近代工業的洋務熱潮,經李鴻章推薦,張振勛回國先後任粵漢鐵路幫辦、總辦等職。光緒皇帝也多次召見他,並采納其抵制洋貨,發展實業,興辦鐵路“事權自掌,利不外溢”的建議,授予他太仆寺卿,並賜頭品頂戴等諸多官職。
作為官員,張振勛謀劃實業救國;作為華僑,他還將自己海外積累的大量資金投資祖國,興辦工礦事業,特別是投資創辦的張裕釀酒公司,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早在1890年,張振勛在巴達維亞出席法國領事舉行的一次宴會時,聽到法國領事說,如果用山東煙臺產的葡萄釀酒,酒味香醇,不亞於法國的白蘭地,於是便萌發了在山東建立酒廠的念頭。兩年後,他赴煙臺考察,並著手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他投資300多萬銀元,購地千畝,引進歐美葡萄良種,進行栽植。在栽植良種的同時,他聘請美國、日本的工程師參與興建廠房,進口機械設備,註冊登記,招工訓練。經過近10年的苦心經營,公司初具規模。20世紀初,酒廠能生產紅、白葡萄酒近20個品種,行銷全國,與茅臺酒並列,為當時八大名酒之一。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張振勛帶著自己公司釀造的三種酒參展,結果一舉獲得金質獎章,從此張裕公司釀制的金獎白蘭地聞名於世,獎章縮印在商標上,一直延用至今。在巴拿馬當地僑團舉辦的歡慶宴會上,張振勛自豪地說,在這場盛大的酒宴中,一眼望去,錦繡大堂,全是令人自豪的東西:一是早就世界馳名的中國大菜,一是享譽全球的中國瓷器擺滿整個大廳,還有就是這新近獲得國際金牌的中國名酒。華人是了不起的,只要發奮圖強,就能後來居上,祖國的產品就會成為世界名牌。
1905年,張裕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地下大酒窖。1912年,孫中山先生親臨張裕公司參觀,題贈“品重醴泉”四字,對張裕葡萄酒給予了高度評價。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總書記曾視察張裕並題詞:“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曾經走過的歲月,足以讓張裕人自豪。
一個世紀過去了,盡管張裕公司經歷了百年的風霜,張裕的品牌卻留存了下來,創始人張振勛那種不畏艱難、發憤圖強、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傳揚。
來源: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