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目《謝謝了,我的家》為中華家風代言

12月5日,全球華人家庭文化傳承節目《謝謝了,我的家》在北京的錄制現場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這檔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傾力打造的原創節目將為觀眾展現不同身份、不同命運的中國人的家庭故事,為中華家風代言。

用故事傳播文化 首檔全球華人家庭文化傳承節目為中華家風代言

家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個人的發展也與家庭文化有著深切聯系。發布會現場,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李欣雁在發言中表示:《謝謝了,我的家》將以家風為展示主體,以家族人物為承載對象,旨在通過家風文化價值的發現,對民族文化尋根,重塑家庭觀念,傳遞人間溫情,弘揚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在節目形式上,《謝謝了,我的家》將以訪談為基本形態,廣邀形形色色的嘉賓人物在節目中講述的真實家庭故事,折射華人群體的心靈世界。用“家”這個最能觸動中國人內心的文化標簽,讓家風走心、暖心,為中華家風代言。李欣雁在現場透露,節目組從幾百位候選人中挑選出了近50位嘉賓。他們中有其中不乏活躍取得重大成就、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家傑人或者他們的後代,以及在文化藝術界、影響廣泛的大眾名人和閃耀著道德的力量、帶給我們平凡的感動的大美素人。而他們身後所代表的,則是孔子、魯迅、齊白石、徐誌摩、錢學森、汪曾祺、豐子愷等一串具有深刻文化記憶的名字。通過述說文化人物的家庭故事展現家風主題,《謝謝了,我的家》在當前同類文化節目中樹立了標桿高度。

 

孔子、魯迅、齊白石、徐誌摩四大文化名人後代齊聚分享“家風故事”

發布會現場,《謝謝了,我的家》的主持人敬一丹就與老朋友倪萍、魯健以及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魯迅長孫周令飛,徐誌摩長孫徐善曾以及齊白石孫女齊慧娟等節目嘉賓一同分享了各自有關家風的故事。

對於敬一丹來說,有關家風印象最深的細節來自於自己的母親。敬一丹說,從小到大,在飯桌上媽媽從來都是“讓人不讓己”,不但一直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第二位,最關心的人竟然是一起生活多年的保姆。而由於媽媽的關心,保姆很多時候也會反過來照應她的飲食——這些瞬間,給敬一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敬一丹說母親從未和她說過其中的道理,但是身教勝於言傳。

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孔德墉老先生則精神矍鑠地笑稱自己是“90後”,並且思路清晰地給大家分享了孔家傳世千年的家風“詩禮傳家”的由來。在講述孔子教育兒子孔鯉的故事是,孔德墉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又不失幽默的表現引發現場觀眾笑聲連連。

發布會結束前,倪萍、孔德墉、齊慧娟三位嘉賓還聯手為節目創作了一副《松鶴延年圖》,寓意著華人家風文化的傳承不斷、暖心延續。

 

穿越時空向家庭質樸致謝,文化節目叠代進入“暖流”模式

除了用家庭故事展現家風主題,節目還將對“家風”這一概念進行多層次的解讀。從文化認同層面,它依托中文國際頻道的特色,邀請了一大批來自海內外的嘉賓,以華夏血脈作為共同的文化根基呈現家庭的文化聚合性。從實際意義層面,它以真實的個體故事展現每個家庭文化氛圍裏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以故事承載導向,以情感贏得認同。

在接受采訪時,敬一丹表示,其實“家風”可能不會用在小家裏,但是每個小家其實都有故事,都有老話,都有規矩,這些東西就是我們不斷傳承的寶貝。《謝謝了,我的家》節目正是選取家風傳承中最樸素真實的方式:以長輩的言傳身教作為切入點,展開每一位嘉賓的“家風傳承”。此外還將會用“時光瓶”這一獨創的概念載體,喻意家庭文化可以穿越時光,影響到世代家人。每一位嘉賓會將家人曾經深刻影響自己的一句話展現在觀眾面前。

《謝謝了,我的家》將舞臺環境設定為一個由收藏著各種家庭故事的的“家風博物館”。融入多種藝術形式,將抽象的家風精神落實為具有感染力的視聽作品。“家風畫”是根據每一位嘉賓的個人故事,抓取最具感染力的瞬間所創作的美術作品。“時光瓶”將收藏每一位嘉賓留給家人的深情寄語。在代際溝通斷層越來越明顯的當下,《謝謝了,我的家》用“感恩”喚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完成對傳統家風傳承的致敬,也在眾多文化類“清流”節目中形成一股獨特的“暖流”。

    據悉,《謝謝了,我的家》將從2018年1月6日起,每周六晚19:30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