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執導的電影《地久天長》柏林獲獎歸來,終於與國內觀眾見面,賺足了口碑,也賺足了眼淚。
放在王小帥個人創作的序列中考察,《地久天長》是壹次帶有集大成意味的展現和抒發;放在近年來國產現實題材影片創作的格局之下,《地久天長》的思路和姿態,具有啟發和借鑒的意義。
從上海到武漢,從北京到福建,“出走”後再“回歸”,“商業”後再“文藝”,王小帥個人的生命軌跡可謂充滿漂泊感。聰明的導演絕不會直接將個人的經歷復刻到電影中,純粹為壹己悲歡驚動藝術。然而個體的生活軌跡、生命體驗又幾乎不可避免地滲入創作,構成某種特質乃至底色。無所依傍、想要逃離的此處,和充滿誘惑卻也不乏縹緲的遠方;真切卻抓不到、留不住的當下,和已經逝去卻越發清晰、揮之不去的歷史,總是在王小帥的電影時空中交纏、對話,而徘徊在此處和遠方、當下與過去之間的人們,則時常成為王小帥電影的主角。不論《二弟》《青紅》,還是《我11》《闖入者》,都是如此,《地久天長》,也是如此。
《地久天長》的鏡頭對準了歷經挫折苦難但依然堅強、善良的普通人,王小帥相當克制,不去放大、渲染人物的苦難,敘述的語調可謂平淡而靜水流深。兩位主演的表演把洶湧的情感安放在平靜的水面之下,像是武功高手,沒有花哨的拳腳,卻極具“殺傷力”。這種表演難度很大、效果很好,雙雙獲獎,實至名歸。
影片故事圍繞兩家人展開,他們曾是比親人還親的摯友,但由於沈英明、李海燕、沈浩壹家或由於無意,或出於無奈造成並加重了劉耀軍、王麗雲夫婦的喪子之痛,從而使得兩家人的關系陷入難言的尷尬境地,劉、王夫婦被迫從北方家鄉遷往南方小漁村。可是,兩家人逃得開城市,卻逃不開心結,這份隱痛成為他們30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交誼舞流行、工人下崗等具有時代特征的事件穿插在兩家人的故事中,成為某種襯托或推動的力量。
導演在敘事時間、節奏的把握上獨具匠心,跨越30年的故事,從中間講起,不堪回首的“過去”不斷閃現、插入“現在”,致使“現在”只能在無言的痛苦煎熬中緩慢前進,“現在”與“過去”不斷疊加、不斷提示著痛苦的存在,使得劉耀軍、王麗雲的余生只能心如死灰般地熬時間。影片的敘事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參與了氣氛營造和人物塑造,強化了悲劇感。
影片在選景、置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電影意象符號的時代感極為強烈,而時光流逝、物是人非,自然而然地就帶給觀眾歷史滄桑之感。時光流轉,有智慧的創作者總是能夠恰如其分地抓住流轉變幻中那些不變的東西——這些東西通常是極為珍貴、極具力量的,體現在《地久天長》中,即是人性的善良、寬容與愛,這也是《地久天長》最為打動筆者的地方。
在許多現實題材電影中,為蠅頭微利而鉤心鬥角的橋段太過常見,精於算計乃至暴躁惡毒的人物角色也時有出現。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故事、人物在某個層面和壹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現實,進而被部分觀眾認為非常真實。事實上,現實的層面是極為豐富的,並不是只有瑣碎、卑微、無聊、斤斤計較才是真實,普通人身上的善良、寬容、隱忍更是真實,這樣的真實甚至接近偉大。電影作為壹門與大眾極為接近的、擁有“造夢”能力的藝術,不僅應該全面反映生活的真實,更應該在精神、思想的層面,提供壹種超越瑣碎、鄙俗的高度與出路,在心靈與情感上給人以慰藉。在這個意義上,筆者對《地久天長》結尾的處理非常欣賞,它在飽含復雜、難以言喻的人生況味的同時,完成人際、代際之間的和解,並以壹位老人的去世伴著壹名嬰兒的出生,來傳達某種解脫和希望,某種關於生生不息的體驗和感悟,這無論對影片中飽經風霜的兩家人,還是對在電影中陪伴他們走過半生的觀眾來說,都是溫柔、善良和妥當的。
可以說,王小帥以平視、尊重、悲憫的眼光與視角,審視、呈現片中的人物、人生。無數經典的電影理論提示我們,視角與表現生活的角度和尺度密切相關,很能代表敘事作品“隱含作者”的立場,創作者選擇怎樣的表現視角,不僅關乎風格,而且關乎倫理。電影的境界常常在這個問題上分出高下。
筆者想起了去年上映並引起熱議的現實題材影片《無名之輩》《狗十三》等。這些電影在各自的題材、風格上努力探索,且取得了可喜突破,然而在視角、表現尺度問題上則不乏值得商榷之處。比如《無名之輩》,人物的前史被遮蔽,搶劫手機店成為其“努力奮鬥”的主要表現,這種必然且應當受到正義制裁的違法行為居然帶上了悲壯色彩,仿佛成了小人物的“辛酸奮鬥史”,值得尊重與同情,這是頗為荒謬的。至於正面表現高位截癱、躺在輪椅上不能動彈的女主人公小便失禁,這樣的鏡頭和視角簡直不給人物留壹點點尊嚴,使得電影觀看行為淪為對人物不幸遭遇的圍觀和消費。《狗十三》《暴裂無聲》等影片對暴力場面的過度展現,對現實挫折、苦難帶有陳列、玩味色彩的表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批判現實主義”式的呈現是非常困難的,犀利獨到的目光與悲天憫人的情懷,缺壹不可,對國產電影創作者來說,前者常有而後者不常有,許多影片所展現的不過是無節制地發泄怨憤,甚至以此制造話題、自高身價,這頗不足取。
《地久天長》為現實題材創作作出了可貴的表率,其風格帶有席勒意義上的崇高感。而筆者欣喜地發現,正在熱映的年輕導演的處女座《過春天》,也在表現的視角與尺度上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懷著善意和溫情說故事,這多好。(羅群)
王小帥執導的電影《地久天長》柏林獲獎歸來,終於與國內觀眾見面,賺足了口碑,也賺足了眼淚。
放在王小帥個人創作的序列中考察,《地久天長》是壹次帶有集大成意味的展現和抒發;放在近年來國產現實題材影片創作的格局之下,《地久天長》的思路和姿態,具有啟發和借鑒的意義。
從上海到武漢,從北京到福建,“出走”後再“回歸”,“商業”後再“文藝”,王小帥個人的生命軌跡可謂充滿漂泊感。聰明的導演絕不會直接將個人的經歷復刻到電影中,純粹為壹己悲歡驚動藝術。然而個體的生活軌跡、生命體驗又幾乎不可避免地滲入創作,構成某種特質乃至底色。無所依傍、想要逃離的此處,和充滿誘惑卻也不乏縹緲的遠方;真切卻抓不到、留不住的當下,和已經逝去卻越發清晰、揮之不去的歷史,總是在王小帥的電影時空中交纏、對話,而徘徊在此處和遠方、當下與過去之間的人們,則時常成為王小帥電影的主角。不論《二弟》《青紅》,還是《我11》《闖入者》,都是如此,《地久天長》,也是如此。
《地久天長》的鏡頭對準了歷經挫折苦難但依然堅強、善良的普通人,王小帥相當克制,不去放大、渲染人物的苦難,敘述的語調可謂平淡而靜水流深。兩位主演的表演把洶湧的情感安放在平靜的水面之下,像是武功高手,沒有花哨的拳腳,卻極具“殺傷力”。這種表演難度很大、效果很好,雙雙獲獎,實至名歸。
影片故事圍繞兩家人展開,他們曾是比親人還親的摯友,但由於沈英明、李海燕、沈浩壹家或由於無意,或出於無奈造成並加重了劉耀軍、王麗雲夫婦的喪子之痛,從而使得兩家人的關系陷入難言的尷尬境地,劉、王夫婦被迫從北方家鄉遷往南方小漁村。可是,兩家人逃得開城市,卻逃不開心結,這份隱痛成為他們30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交誼舞流行、工人下崗等具有時代特征的事件穿插在兩家人的故事中,成為某種襯托或推動的力量。
導演在敘事時間、節奏的把握上獨具匠心,跨越30年的故事,從中間講起,不堪回首的“過去”不斷閃現、插入“現在”,致使“現在”只能在無言的痛苦煎熬中緩慢前進,“現在”與“過去”不斷疊加、不斷提示著痛苦的存在,使得劉耀軍、王麗雲的余生只能心如死灰般地熬時間。影片的敘事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參與了氣氛營造和人物塑造,強化了悲劇感。
影片在選景、置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電影意象符號的時代感極為強烈,而時光流逝、物是人非,自然而然地就帶給觀眾歷史滄桑之感。時光流轉,有智慧的創作者總是能夠恰如其分地抓住流轉變幻中那些不變的東西——這些東西通常是極為珍貴、極具力量的,體現在《地久天長》中,即是人性的善良、寬容與愛,這也是《地久天長》最為打動筆者的地方。
在許多現實題材電影中,為蠅頭微利而鉤心鬥角的橋段太過常見,精於算計乃至暴躁惡毒的人物角色也時有出現。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故事、人物在某個層面和壹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現實,進而被部分觀眾認為非常真實。事實上,現實的層面是極為豐富的,並不是只有瑣碎、卑微、無聊、斤斤計較才是真實,普通人身上的善良、寬容、隱忍更是真實,這樣的真實甚至接近偉大。電影作為壹門與大眾極為接近的、擁有“造夢”能力的藝術,不僅應該全面反映生活的真實,更應該在精神、思想的層面,提供壹種超越瑣碎、鄙俗的高度與出路,在心靈與情感上給人以慰藉。在這個意義上,筆者對《地久天長》結尾的處理非常欣賞,它在飽含復雜、難以言喻的人生況味的同時,完成人際、代際之間的和解,並以壹位老人的去世伴著壹名嬰兒的出生,來傳達某種解脫和希望,某種關於生生不息的體驗和感悟,這無論對影片中飽經風霜的兩家人,還是對在電影中陪伴他們走過半生的觀眾來說,都是溫柔、善良和妥當的。
可以說,王小帥以平視、尊重、悲憫的眼光與視角,審視、呈現片中的人物、人生。無數經典的電影理論提示我們,視角與表現生活的角度和尺度密切相關,很能代表敘事作品“隱含作者”的立場,創作者選擇怎樣的表現視角,不僅關乎風格,而且關乎倫理。電影的境界常常在這個問題上分出高下。
筆者想起了去年上映並引起熱議的現實題材影片《無名之輩》《狗十三》等。這些電影在各自的題材、風格上努力探索,且取得了可喜突破,然而在視角、表現尺度問題上則不乏值得商榷之處。比如《無名之輩》,人物的前史被遮蔽,搶劫手機店成為其“努力奮鬥”的主要表現,這種必然且應當受到正義制裁的違法行為居然帶上了悲壯色彩,仿佛成了小人物的“辛酸奮鬥史”,值得尊重與同情,這是頗為荒謬的。至於正面表現高位截癱、躺在輪椅上不能動彈的女主人公小便失禁,這樣的鏡頭和視角簡直不給人物留壹點點尊嚴,使得電影觀看行為淪為對人物不幸遭遇的圍觀和消費。《狗十三》《暴裂無聲》等影片對暴力場面的過度展現,對現實挫折、苦難帶有陳列、玩味色彩的表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批判現實主義”式的呈現是非常困難的,犀利獨到的目光與悲天憫人的情懷,缺壹不可,對國產電影創作者來說,前者常有而後者不常有,許多影片所展現的不過是無節制地發泄怨憤,甚至以此制造話題、自高身價,這頗不足取。
《地久天長》為現實題材創作作出了可貴的表率,其風格帶有席勒意義上的崇高感。而筆者欣喜地發現,正在熱映的年輕導演的處女座《過春天》,也在表現的視角與尺度上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懷著善意和溫情說故事,這多好。(羅群)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