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童對話陳少峰:我所理解的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最主要的才能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2016年初陳少峰做客中國文化視窗,暢談互聯網+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未來。《2016,對話陳少峰》上,本期節目從陳少峰在多個領域的跨界談起,聽他講述進入文化產業研究的道路;他怎樣看待文化產業的發展前途;什麽樣的企業值得投資?什麽樣的企業值得堅持?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導;一個研究文化產業、管理哲學、社會正義與倫理學的哲學系教授。文化部-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文化產業30人論壇召集人。陳少峰教授多次參與國家部委和省市有關文化產業政策、體育產業、動漫、電影、文化出口、青少年文化建設等領域的課題研究或者發展規劃的制定,為許多城市主持文化產業集聚園策劃和大型文化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並且主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論壇研討和高級文化經營人才項目。
主持人:歡迎陳院長做客中國文化視窗。您為人熟知是作為文化產業領域的研究專家,作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副院長,您涉獵的領域又涵蓋了包括金融、影視、動漫很多歌領域,您自身又是北大哲學系的教授,您是怎麽看待自己的這種跨界?
陳少峰:我現在是把自己看成是研究兩個比較糾結的方向的,一個是研究倫理學,告訴大家不要太註重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研究文化產業,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經濟利益,因為我研究商業模式,所以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就是研究義和利,一邊研究義一邊研究利,所有有時候就說自己是否過於糾結了。問題有時候會發生沖突,目前國家也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其實我們還是涉及到一個內容就是價值觀的問題,我們還會覺得我們這個國家有很多人,過於註重物質利益,在精神的追求上比較薄弱,甚至有所不足,我們就研究這些問題,所以我們來考慮用什麽方式來表達,一直要不斷的探尋,不斷的創新,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是面對比較糾結的問題,不斷思考,爭取能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平衡,沖突的角度來建立一個視角和觀點。
主持人:比如說一個人的產業遇到了發展的問題,如果他在這個時候問您,說陳院長我該怎麽辦。您會首先從倫理從價值觀的角度解決他思想思路的問題,還是這個時候您會建議他補充資金的缺口,首先求發展?
陳少峰:記得以前有一種說法我覺得很有道理,“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們要先治本然後治標,從邏輯和道理上來講,肯定是這樣的。從現實的角度來講,你比方說一個人牙痛,從你總不能說先把你的免疫力提高了,你肯定要馬上要治牙,所以我說要說這個問題恐怕要兩者兼顧吧。一個人不能太註重經濟利益,但是如果他一點都不註重經濟利益的話,他可能會被某些問題所困擾。所以我想一個人應該是平衡點兒比較好。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估計會遇到經濟問題的困擾。那麽過於重視物質利益的人,賺錢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金錢給你帶來的滿足其實是很有限的,還是有很多其他的內容,比方說榮譽啊評價啊,一個人應該有兩方面的平衡,追求一種社會榮譽和內心的豐富性,當然也追求在生活的方面更寬裕,事業上有金錢上的支持,這樣更加完滿一些。
主持人:我們知道您是從北大哲學系畢業,做了北大哲學系的教授,您是什麽時候開始轉行轉到文化產業上的?
陳少峰:我之前是北大中國哲學史的博士生,中間在日本做了交換留學生,相當於聯合培養的博士。去了日本之後受日本文化、社會結構影響很大。我發現日本文化對企業影響很大,因為他們很重商,很重視企業。我就發現日本的社會發展和他的經濟有很大的關系。日本有很多企業,主要選擇去大公司 企業工作,很少到政府或者學校,所以日本人自己說一流的人才都進到了企業裏面,這個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說在社會發展中商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所用。我也有了了解經濟的興趣,但是沒有實質上開始研究,但是到了96年的時候,我在想我一直研究哲學史、倫理學的歷史,是不是窄了一些,古人說要學以致用,自己又發現純理論的東西不太好用,所以我從96年開始,我就研究企業、研究企業家精神、研究管理哲學,反正也沒有人研究嘛。大家都是研究NBA那種管理,研究工具,但是管理哲學,比方說有什麽樣的戰略性思維啊,有什麽樣的價值觀,有什麽樣的企業文化,什麽是的企業家精神啊?我叫它企業家的管理哲學,我就開始研究這一類的問題,這是個很重要的轉折。到2000年,有了一個契機,然後我就開始研究文化產業,從這個過程來講,我可能喜歡那種更加理論化的、實際的、有創新的東西。因為研究古人的東西不能胡亂說,必須遵循古人的思維,我研究文化產業,我做的都是未來的事情。現在做不好,那未來能不能做得更好。我發現研究這種東西更符合我的特點,更符合我的性格,我更喜歡有創造性的工作。我是把倫理學和文化、文化產業,最後都糅合在一起了。
主持人:您覺得日本的企業文化給日本帶來了什麽樣的影響?為什麽您看到了重商的日本回來就開始對商業模式感興趣?
陳少峰:我後來又去幾次日本,其實日本的這種創業精神在中國古代也有。中國古代在這些方面做的也非常不錯,像晉商,清末的時候向西方學習,要開始發展民族工業,那個時候已經有一種重視商業的精神。經濟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一件事對我產生巨大的震撼,最好的東西在國內沒有銷售,但是在日本卻在銷售,就是說我們的(生產、技術)能力是有的,但是當年我們缺錢,比較落後。所以我到日本去了以後,看到他們發展得多好啊。日本在1960年代的時候就有新幹線,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鐵。你看我們當年跟日本同樣的,日本在戰敗時候,整個社會一塌糊塗,但是它那麽快就重新追趕上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所以我在想它這個發展的動力給日本這個國家帶來多大的促進作用,研究完以後,發現一個國家還是要重視企業和企業家精神,當然不是指普通的這種商業,有一個更核心的東西,就是企業家的企業。
主持人:您剛才說到企業,說到企業家精神,您自己做過企業嗎?
陳少峰:我沒有啊,可是我一直在研究誰做企業,怎麽做,我讀過很多企業家的傳記,有名的企業家的傳記我都讀過,讀企業發展的歷史,讀企業家傳記,研究不同的企業家。我發現他們思維方式都有很相似的地方,所以我把他們總結為企業家的管理哲學,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有什麽區別,其實企業家更重視用人,經理人更重視做事,所以說企業家最主要的才能是找到一批人,幫他幹活,幫他賺錢,企業家自己不需要賺很多錢,他的錢都是他的手下幫他賺的,但是企業家要去找人要不斷的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主持人:這一點就是說他要找到人才,這個人才是不是像工具一樣,要能夠最好的實現他的想法?
陳少峰:我們現在叫執行者,比如說他(企業家)有想法,自己執行力不夠,我們舉個例子,世界上大的企業,一開始都是家族企業,但是最後都會把它交給職業經理人,因為企業家比較善於發現人,但是不善於帶領帶領那麽多人,做那麽大的企業。他善於管人,他會去發現人。歷史上有這麽個例子,說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士兵都給我,越多越好。劉邦很生氣,說,這麽說你的才能比我還強?韓信說,不是啊,我善於帶兵,而你善於帶將。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有一個契機讓您一下子轉到文化產業,是什麽樣的契機?
陳少峰:這個契機是現在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當時叫文化產業研究所,也是我們所長。他說他認為文化產業將來很有前途,我說那我和你一起弄吧。其實我原來是研究所有的企業的,不是只研究文化產業的。我研究所有的行業的企業家精神,也是中國移動企業文化的講師,研究跟企業有關的問題已經比較多。但是文化產業有一定的特殊性,我研究過後發現,文化產業特別適合企業家精神。

 

主持人:為什麽?
陳少峰:舉個例子吧,中國過去有很多房地產公司,他們做了很多項目,最後賺了很多錢,但是你會發現,BAT這三家,百度、阿裏和騰訊,他們做了16年之後,他們三家公司加在一起的市場價值超過了中國最大的100家房地產公司的總市值。為什麽BAT這三家公司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就超出10家房地產公司的市值呢?因為這些公司前幾年一直在積累在創新,前面不賺錢,等到第八年才開始騰飛,賺很多錢,而文化產業跟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勢頭很像。你要有企業家精神去追求未來,而不是像普通商人一樣重視當下。普通商人比較註重眼前,甚至有點急功近利,就像有些房地產公司為了快速將房子賣出去,炒作樓盤。他缺乏一種事業心,一種社會的榮譽感,或者說缺乏一種持續的、發展的、積累的精神。所以我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他們通過積累、通過創新、通過用人把企業做大。文化產業也一樣。文化產業要做好也是第八年開始賺錢,前期要找一些人來做事,後三年開始磨合,要做市場,七八年以後再開始賺錢。所以說文化產業特別適合企業家,企業家特別適合來做文化產業。
主持人:那是不是等一開始賺錢就賺的特別多?
陳少峰:就是說做房地產可能一開始賺錢比較多,做文化產業可能一開始都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的,這就是區別。所以做文化產業你要你要有耐心,要有戰略思維,就是要考慮到一年一年以後怎麽辦?不是說你有耐心就能賺錢,你還要有前瞻性還要有戰略性思維,要有一套東西讓你為將來謀篇布局。所以世界上好的公司,好的投資公司跟企業家一樣,都是投什麽?投企業的股權,不投你這個項目,不投你兩年就能做成的一件事,他投你的企業。因為企業會越來越值錢,所以好的投資人他投股權,特別是投資很重視企業發展的企業家的企業,所以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基本共識,就是我們要做那種既有積累性增值性的企業,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