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榮——情迷花燈
73歲的“老燈癡”曹真榮在做花燈。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邵丹 攝
在南京秦淮區大油坊巷,有一座普通的平房小院,這裏是73歲的“老燈癡”曹真榮的燈彩倉庫。“很多人覺得我們這行賺的是‘快錢’,其實,並不是這樣。”眼下,離雞年春節還有五個月時間,曹真榮已經在為新一年的花燈構思設計了。
祖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很有名的制燈藝人
曹家世代做燈,傳到曹真榮時已經是第三代。曹真榮告訴記者,他的祖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很有名的制燈藝人。受家學影響,曹真榮七八歲就迷上了紮燈:剪花瓣、劈毛竹、繪燈面,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了持續一生的制燈路。“其實那時候沒什麽明確的打算,更沒有想到以後要以此為生,我們小時候那會兒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紮燈,只不過有的紮得精美,有的普通些,小孩子就幫著打下手。”
後來,曹真榮先是做了一名普通的電工,但從小埋在心裏的那個花燈夢一直沒有泯滅。後來廠裏效益不好,曹真榮重操舊業,紮花燈到夫子廟去賣。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憑借精湛的手藝,他制作的花燈格外暢銷,他用賣花燈掙的錢給家裏添置了一臺9英寸黑白電視,“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奢侈品了。”所以1982年的時候,曹真榮離開了工廠,成了專職的制燈藝人,“希望通過自己的手藝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紮的走馬燈,只需一個煙頭的熱量就可轉動
如今,曹真榮已經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淮燈彩代表性傳承人、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在甘家大院民俗博物館裏也有了一間雖然不大卻很精致的工作室。曹真榮獨創的火烤竹篾的技術,與鐵絲的可塑性相結合。經他手制作的室內燈、室外燈、天上燈、水中燈、紙紮燈、絲綢燈、光纖燈、大型燈組、道具等,能達到形、色、聲、光、動的效果,而且燈點著後不易看到裏面的框架。特別是曹真榮紮的走馬燈,只需一個煙頭的熱量就可以轉動,讓人驚嘆不已。
“別看秦淮花燈提在手上小小的一盞,做起來卻是一件費時費力的繁雜工作。”曹真榮告訴記者,每年正月十八落燈後,他和徒弟們就要開始準備來年花燈的圖樣和材料,“所以掙的哪是‘快錢’,是‘慢工出細活’”。搭架、切紙、打磨、黏合,從開始加工到最終成型,一盞考究的花燈出爐要經過多道工序,有時四五天也紮不成一盞燈。“就為了春節十幾天,我們要準備整整一年。”曹真榮說。
紮燈幾十年,手上連指紋都已經沒有了
采訪的時候,曹真榮順手拿起一盞花燈,他告訴記者,花燈上的花紋都是手工勒出來的,一盞這樣的花燈需要箍上三十多道鐵絲。每年曹真榮的花燈作坊要制作上萬盞燈,光是箍鐵絲的工序就要做上幾十萬次,大家的手都被鐵絲勒出了血口。記者仔細觀察,曹真榮的雙手滿是傷痕,而且因為腫脹,要比常人的手寬厚不少,“我上次出國錄指紋,試了幾次都不行。我紮花燈五十多年,手上已經沒有指紋了。”
從最初“只為謀生活”,到如今“非遺傳人”的身份,曹真榮為秦淮花燈傾註了所有的精力和心血,“有時候我也在想,自己有退休工資,何必受這個罪”。但是為了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從2005年開始,曹真榮走進南京多所院校講授制燈技藝,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紮制秦淮花燈。“老藝人不該藏私,把手藝傳給更多年輕人就是我們最大的貢獻。”
如今,曹紅接過了曹真榮的衣缽,“他們連畫圖樣都在電腦上直接操作了。畫出的樣子能直接用壓紙機壓出來,又快又漂亮。”說到祖傳三代的手藝在兒女一輩與現代技術融合得到很好的延續,曹真榮既感慨又欣慰,“老手藝需要堅守,更需要創新。”
記者 黃歡
來源: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