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退休以後,家住史家社區的張迎星更忙了。作為國家壹級建築師,他把自己對繪畫的熱愛又撿了起來,畫胡同裏的百街千巷環境整治,畫胡同口的菜市場,教街坊四鄰在老瓦片上畫畫兒……張迎星為此還上電視、上報紙,成了“網紅”。這些,都因為他有了壹個新頭銜——社區藝術家。
朝陽門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為了積極引導群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培養壹支居民文創隊伍,挖掘、創作、展示、傳承老北京特色文化和胡同鄉愁,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發起了“朝陽門社區藝術家”計劃,要在五年內發掘100位社區藝術家。
今年農歷小年,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辦了壹場傳統味和文化味十足的胡同廟會,其中,“社區藝術家文創雅集”格外受歡迎。
打頭的是張迎星,他給大家分發自己原創的胡同風景畫明信片,還現場為觀眾手繪各種簡筆畫小豬;挨著的是朱紅奶奶,她為大家送上的是自己手繪的水彩年畫;後面還有現場揮毫寫春聯的、剪紙的……走到這個展位前,大家仿佛走進了時光隧道,穿越到了記憶中的春節。
這是社區藝術家的壹次集中展示。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做胡同文創的專業人才很多,為什麽要在居民中挖潛?
2016年,朝陽門街道把史家胡同22號騰退出來,清走了水站和報紙分送點,聘請第三方機構——北京昭微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來運營,建成史家胡同文創社。
“來胡同參觀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該看什麽。走進文創社,大家就想看到真正的老北京記憶。外來創作者很難捕捉到胡同的魂兒,居民在胡同裏生活了三四十年甚至壹輩子,他們的作品帶著回憶、飽含情感,遠比書本上和講解詞裏的更鮮活、更有人情味兒,更能夠激發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北京昭微設計負責人馬牧思說。
家住史家社區的朱紅家庭,曾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76歲的朱奶奶毫無繪畫基礎,但她就想用畫筆來回憶自己的前半生,用畫畫來表達對黨的熱愛、對父母親人的感恩、對多彩人生的詮釋。踢毽子、摘棉花、曬童年……她的畫就像給記憶拍照,讓人看了總是情不自禁聯想到自己。
截至目前,史家胡同文創社已簽約15位社區藝術家,他們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的8歲,才藝包括繪畫、攝影、書法、剪紙等,經過文創社的二次開發,他們的原創作品已經衍生出40多類、上百種產品,涵蓋黨建、廉政、司法、社區建設、百街千巷故事、胡同禮物、養老、婦女兒童等系列作品。
成為社區藝術家,給了入選居民前所未有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社區藝術家隊伍不斷壯大,帶動了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社區開展文化活動有了抓手。(於麗爽)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