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峰:以人為本是推動文化產業持續繁榮之道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峰教授做客人民網
【訪談一】陳少峰談“大眾文化與文化產業”
【訪談二】陳少峰談深入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專訪一】陳少峰:提升文化事業效率 加強內容產業建設
【專訪二】陳少峰:文化誤讀十種形態 文化建設十種路徑
【專訪三】陳少峰: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
【專訪四】陳少峰:文化產業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方法轉型
【專訪五】陳少峰:創新模式 以硬實力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專訪六】陳少峰:以人為本是推動文化產業持續繁榮之道
編者按:中共中央在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需要我們深入關註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為了更好地理解十二五規劃《建議》的要求,探索發展和繁榮文化產業的理念與方法,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召集人陳少峰教授。
陳少峰教授指出,隨著我國今年電影票房即將過百億,以及近日來許多文化企業在境內外相繼上市,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陸續呈現出來。在思考未來發展文化產業方面,應當更加註重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推動文化產業持續繁榮之道。
陳少峰教授說,在從今年開始的未來五年內,中國將有120家至150家左右的文化企業在境內外陸續上市。整體上看,金融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度已經越來越密切,企業可以更好地通過資本運作、包括今後的企業並購而得到快速成長。不過,在這個資本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背後,依然存在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雖然企業家和投資人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但是文化產業的整體人力資源價值並沒有得到較快的提升。
陳少峰教授指出,為了保障文化產業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必須提升內容產品創作和制作的質量,如在電影領域怎麽開發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而且這種產品能夠直接滿足未成年和家長的要求。要提升內容產品的質量,離不開行業整體環境的改善,而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提高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待遇,做到“以人為本”。
針對以人為本的具體的做法,陳少峰教授指出,首先,在發展文化產業時,必須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資本是手段,而且必須圍繞著人們的創造性來發揮這種手段的作用。其次,文化企業在實現利潤或者企業資本運作時,應當拿出相當的利潤或者從市場融資中拿出其中的一定比率來提高員工的待遇,以保障企業留住高素質和高水平的人才,提高員工的滿意度。第三,在分配上應當重視價值創造者員工的地位,這種地位不能被資本所左右。即企業應當重視服務員工而不是服務投資人。第四,員工的收入水平應當與企業發展同步提高,與投資人的回報同步提升。第五,隨著資本運作和企業更加容易獲得資金回報,員工的實業精神可能丟失,即圈錢很容易導致對辛勤努力的忽視。由此,企業必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追求卓越為核心價值導向。
與以上的做法相對應,文化企業應當重視精品內容的開發,不能把資本運作當做主業,也不能為了保障資本所有者的權益而忽視內容制作上的投入,更不能忽視員工的福利和激勵。
總之,陳少峰教授指出,文化企業應當改變投資人或者企業所有者利潤最大化的觀念,努力實現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可以說,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繁榮文化產業的根本,也是推動文化企業實現企業整體價值最大化的根本。
來源:中國經濟網  王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