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文化中,京劇是國粹,茶文化亦是國粹。茶乃世界三大飲料之壹,我國又是茶的故鄉,那種類自然是繁多的。各地的茶文化都是大同小異的,喝茶要講究環境的清靜淡雅,可是北京卻是反其道而行,那是喧嘩熱鬧的。那麽,壹起來看看北京茶文化吧。
老北京茶莊裏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早晨,開門後的頭壹件事,就是“喝樣子”,由店內老師傅與負責質量的師傅。庫房負責加工拼配的老師傅壹起把進來的茶葉樣品統沏壹遍,嘗壹嘗哪家的質量好,香氣是否濃郁,看茶的鮮靈兒度,喝出來的口味是否純正?
京劇是國粹,茶文化同樣也是國粹。老北京的茶館,是壹種市民氣息很濃的茶文化載體,這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區別。茶道,說起來太高深了,仿佛必得不食人間煙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
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稱為“品茶”,似乎著意於品嘗人生的滋味,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館便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是清凈之地,甚至常常是喧嘩且熱鬧的。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關:他們怕冷清,愛交流,尤喜紮堆兒聊天(或叫侃大山),茶館便提供了這樣壹塊談天說地、呼朋喚友的社交場所。
在清末民初,北京的茶館遍及街頭巷尾。而同時,在法國巴黎流行的則是咖啡館,藝術家們甚至在咖啡館裏舉辦畫展和沙龍。可見不管哪壹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休閑方式。
老舍是最關心茶館的,因為茶館裏聚集的都是他感興趣的人-不僅對他們的話題感興趣,更對他們的命運感興趣。他寫過壹部叫《茶館》的話劇,直到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還是人藝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據說演員都已換到第五撥了。
只是看《茶館》的人(包括演《茶館》的人),都未曾身臨其境過,也難以想像出茶館昔日的輝煌。他們對於《茶館》很熟悉(甚至背得出人物表),對於真正的茶館卻又很陌生。現代青年,似乎更偏愛去三裏屯泡吧,更癡迷於歐風美雨。
清末的茶館種類頗多,其中最高檔的是清茶館,早晨供紈絝子弟遛鳥後休憩(棚頂有掛鳥籠的位置),中午供商販們談生意。此外,還有書茶館(有說評書、唱鼓詞的藝人演唱助興)、棋茶館(茶桌上畫有棋盤,供顧客對弈)、茶酒館(兼而售酒)等。總之,三教九流皆能尋找到符合自己趣味的樂園。
《“批判”北京人》壹書分析:茶館在更深的意義上,已經從凡夫俗子、商賈富人的娛樂場所變成了處於困境、陷於迷惑的人的人生避難所。大多數人,從茶館中覺的是壹種極實際而又精神性的享樂。
說它‘實際’是因為不耽於幻想,將享樂落到了實處,這實處便是清茶與點心;而說它‘精神性’,是因為不溺於現實,將享樂遠離大吃大喝,偏重於和諧寧靜,自在自得的氣度與風範。這裏面包含著普通人在物質條件制約中的生活設計以至創造,是有限物質憑借下的有限滿足。
它是以承認現實條件對於人的制約為前提的對快感的尋求與獲得,是壹種藝術的生活方式或休閑手段。在這種休閑方式中,北京人也為他們個性的被壓抑、個體需求的被漠視,找到了有限的滿足。
老北京人借助壹杯清茶,憐惜著自己的影子。在茶館的熱鬧氣氛裏,他們忘卻了孤獨;在泡茶館的輕松感覺中,他們獲得了瞬間的自由。在這遠離瑣事與俗務的時刻,他們是屬於自己的,他們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