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書法》

自從壹九OO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以來,數萬卷古代文書公諸於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敦煌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彩塑藝術,也保存了大量的書法墨跡。敦煌書法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發展史,特別是隋唐,乃至魏晉、秦漢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敦煌書法範圍教廣,壹般藏經洞出土的遺書書法為主,另外還包括敦煌地區古遺址中出土的漢代漢簡書法、石窟題記以及現存的碑文書法等。 敦煌遺書包括了由晉、十六國、壹直到北宋的4萬多卷墨跡,是研究中國文字楷化時期的歷史及其書法藝術最豐富、最系統的第壹手資料。敦煌遺書的書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點,稱之為”經書體”。”經書體”源於漢代的”簡書體”,完成於唐代的楷體,是兩晉以後抄寫經卷的重要書體。它詳盡的記錄了中國文字隸變以後楷化的全過程,對文字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敦煌遺書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種。有歐陽詢書《化度寺豈禪師塔銘》、柳公權書《金剛經》、唐太宗李世民書《溫泉銘》,甚至還有王羲之17帖臨本3帖。這些拓本和臨帖極為寶貴,是現在罕見的唐代墨跡珍品。 敦煌遺書中關於書法理論的寫本有三葉殘卷,頗令人註目。其壹是論述寫字方法的,對筆劃的比例關系,粗細、長短、寬狹、字與字的大小關系都有詳盡和精辟的論述。其二和其三為王羲之書論,”筆勢論”殘卷,為民間傳說中的王羲之書論抄件。 敦煌寫卷中的硬筆書法,是書法史未曾記載的民間創造。這裏所謂硬筆,當時為木筆或葦筆。從甘肅出土的實物來看,硬筆尖端劈為兩瓣,完全與今日的蘸水鋼筆尖相同。這說明我國硬筆書法自古有之。 由於敦煌在歷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據過,因此,在遺書中還保存了許多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寫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鶻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數量最多。這些寫卷均系毛筆或硬筆書寫,相當工整流利,富有節奏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敦煌遺書寫卷,絕大部分用筆抄寫,為古代民間書法大成。卷子的抄寫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寫經生或壹般庶民。他們常年抄寫,熟能生巧,久書成藝。有的書寫雄強勇猛、大刀闊斧;有的書寫嫻熟娟秀,溫文爾雅。書體行、草、隸、篆皆備,豐富多彩,表現自然質樸,機動靈活。其功力法度,審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贊嘆! 在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內的壁畫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貴墨跡。壹為佛畫榜題,壹為供養人題記,均為創作壁畫的畫工書寫。這些墨跡題記雖數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數精良外,大部分為畫工信手之作,多有錯別字。但書體具有古樸稚拙的鄉土氣息。 敦煌地區遺存有唐代至清代許多碑碣。其刻寫的時代不同,書法的格調也各有幹秋。其中唐初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為碑中精品。其碑雖為楷書,但有魏碑風格,結體及用字怪異,為後世罕見之碑。 敦煌地區的漢代遺址中先後出土了約17480多枚漢代簡牘,在我國已發現的漢代簡牘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漢代簡牘是研究我國漢代歷史最珍貴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兩漢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第壹手資料。敦煌漢簡的出土,把隸書的成熟期由過去人們公認的東漢晚期提前到了西漢中期,從中看出古隸向漢隸轉化的劇變和成熟過程。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後世的楷、行、草書。 敦煌書法,從西漢的漢簡書法始,到清末的碑碣書法止,時代久遠,數量巨大,書體之多姿、筆法之變異、風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令人嘆為觀止,是中國書法史最珍貴的歷史資料。
作品欣賞
  壹九七九年在敦煌縣馬圈灣出土了大量漢簡,壹千二百壹十七枚,包括隸、草、行三種書體。書記簡為章草,文字婉轉自如,流暢奔放,有大家風度,開後世狂草體勢。是西漢中期與新莽之間敦煌境內日常應用的主要字體。
敦煌木簡 漢代
  釋文:到,責未報聞,可寫下,其奉以從事,不願知指,傳馬 皆大齒
敦煌曲子
《敦煌曲子》殘稿 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 轉自《敦煌國際項目》IDP數據庫
敦煌曲子是指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的敦煌卷子中清理出來的唐至五代時期詞曲,人們把它稱作曲子詞,又因發現在敦煌,故稱為“敦煌曲子詞”或稱“敦煌歌辭”。 敦煌曲子創作年代為唐初至於五代時期,大約在8世紀至10世紀之間。除溫庭筠、李曄、歐陽炯的五首詞有作者姓名可考外,絕大多數是無名氏的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品流復雜,有樂工、歌伎、遊子、征夫、思婦、僧人、道士、妓女、商人、士卒、醫生等等,涉及社會下層的各個方面。由於作者的廣泛性,極大地影響了題材內容和創作風格,使敦煌曲子的題材內容豐富多樣,藝術風格多姿多彩。在表現形式上,拙樸是其本色。 在體制上,處於草創階段,屬於粗備型體,字數不定,韻腳不拘,平仄通押,兼押方音,常用襯字,未臻完全成熟。在內容上,壹般與詞調大致相符,屬於早期詞調初創時的特征。在流傳下來的千余首敦煌曲子中,有較為細膩纏綿的閨情詞,有慷慨激昂的邊塞詞,有描寫世情民俗的詞,還有很重時代色彩的詠時事詞。這些曲子風格質樸,格調清新,感情醇厚,語言直白,較多保留著詞產生時的原始狀態,對了解詞的起源,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敦煌曲子在我國詞史上有重要價值,是中國文學遺產中珍貴的壹部分。對研究唐代社會及民間說唱文學有重要意義。 這裏應該記住壹位學者:王重民(1903~1975),字有三,原名鑒,河北高陽人。1924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研究中國古典文獻,整理文史資料。畢業後長期在北京圖書館工作。1934年曾去法國,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整理敦煌遺書,將伯希和劫去的敦煌千佛洞卷子,編為《伯希和劫經錄》,並選出《巴黎敦煌殘卷敘錄》壹、二輯,攝制許多重要敦煌卷子的膠片。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主任。敦煌曲子詞,為唐人寫本。自敦煌石室發現後傳世,但多有散佚,其中大部分先後為伯希和、斯坦因所劫走。分別收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和英京博物館。王重民從伯希和劫走的17卷,斯坦因劫走的11卷,還有羅振玉所藏3卷及日人橋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錄曲子詞213首。經過校補,去掉重復的51首,編成《敦煌曲子詞集》。 上面選錄的是伯3994卷作品,最為經典。冊頁裝,為專門的曲子詞寫卷。此卷合計完詞五首,其中《更漏子》(三十六宮秋夜)、《菩薩蠻》(紅爐暖閣佳人睡)二詞,為五代詞人歐陽炯作品,見《尊前集》;《更漏子》(金鴨香紅蠟淚)為晚唐詞人溫庭筠作品,見《花間集》。溫庭筠為並州太原人,歐陽炯為益州華陽人,他們均為花間詞人,其活動與西北無涉。此次其他詞作,主題皆關春愁秋怨,閨閣閑情,文風亦極類《花間集》,毫無邊塞作品痕跡。其寫卷無疑是傳自中原的。
更漏長 (歐陽炯 作) 高27.6cm 三十六宮秋夜永。露華點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銅壺。明月上金鋪。 紅線毯。博山爐。香風暗觸流蘇。羊車壹去長青蕪。塵鏡彩鸞孤。
更漏長(溫庭筠 作) 金鴨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盡。鬢雲殘。夜來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心正苦。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 (歐陽炯 作) 紅爐暖閣佳人睡。隔簾飛雪添寒氣。小院奏笙歌。香風簇綺羅。 酒傾金盞滿。蘭麝重開宴。公子醉如泥。天街聞馬嘶。
菩薩蠻 (佚名 作) 霏霏點點回塘雨。雙雙只只鴛鴦語。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 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雲粉妝。
魚(虞)美人(佚名 作) 20.1 × 13.8 cm 東風吹綻海棠開,香榭滿樓臺。香和紅艷壹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墜金釵。 金釵釵上綴芳菲,海棠花壹枝。剛被蝴蝶繞人飛,拂下深深紅蕊落,“汙奴衣!”
旃罽胡桃帖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臨本, 紙本。縱25.2厘米,橫20.6厘米。5行。草書。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全文見《右軍書記》:‘得足下旃、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 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誌。知我者希,此 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壹笑。’現存此帖已殘,僅存21字。 釋文 ……回近之,未許□□□。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壹笑。
瞻近龍保帖
王羲之《瞻近龍保帖》(唐人臨本)。紙本,縱二五厘米 橫三七·五厘米。草書。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釋文: [瞻近無緣省]告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雲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 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避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 《瞻近》《龍保》二帖是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第三、四兩帖(見下),原跡久俠,可見於宋拓館本《十 七帖》等刻帖中。在己流傳到英國博物館的壹些敦煌卷子中,發現有壹帖粉紅色紙上寫的草書手跡, 經研究,確定為是唐人臨寫的王羲之《瞻近》《龍保》二帖。這件唐人墨本的發現,為研究王羲之書法 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這二帖的唐人臨寫本,筆法鋒芒畢現,行筆自如流暢,行款、結字與宋拓刻奉稍有不同。可惜 已殘損,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風神。 (蕭燕翼)
來源:360doc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