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魅 “解密漢字五千年”之中國文字博物館
核心提示:中國的文化人自古對文字很癡迷,社會認知也如此,不認字的叫文盲,沒文化的我們就諷刺他是“鬥大的字不識壹個”,可見文字於人的意義。究竟這字是不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最早的文字是不是甲骨文?這全世界唯壹沿用下來的古老文字究竟是怎麽壹步步演變成令人著迷的方塊字?幸好今天有了壹個特別的去處,讓我們可以縱貫古今,去探尋漢字往來五千年之神韻。
解說1:2009年歲末,中國第壹個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在甲骨文的發祥地河南安陽高規格亮相。
王魯湘:李先生,您好。安陽建壹個中國文字博物館,當時候是出於壹個什麽樣的動機?
李學勤:我想這是壹個很重要的壹個舉措,我們也可以從整個壹個歷史背景來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文字,我常常說的壹句話,說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壹,我們可以設想,文字是壹種發明,是吧,它不是發現,在自然界裏沒有,對不對,是吧。
王魯湘: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李學勤: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可是我們設想,如果沒有文字,那整個的文明就不存在,所以文字是文明最重要的壹個標誌。有了文字,人類所創造壹切在空間、在時間上才能夠傳留,空間、時間,沒有文字,妳說怎麽傳留,光憑嘴說,光憑記憶,那是不可能的。那麽因此說起來的話,文字特別重要,而中國的文字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核心的壹個部分,是吧,所以現在大家都是闡述中國的優良的文明傳統,那麽在這壹點上,對文字建壹個博物館,我覺得確實是很有意義。
解說2:中國文字博物館為我們首度打開了壹個全景式領略文字發展的神秘空間,使得中國文字在時間、空間、科技、與心靈之間顯現、延展,碰撞出壹個五彩斑斕的文字發展脈絡。
王魯湘:過去中國有壹句老話,叫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李學勤:是啊。
王魯湘:其實應該說是人不造文字,萬古如長夜,是吧?
李學勤:我們的古人也都有這樣的看法,是吧,所以說倉頡造字,這是壹種,當然是壹種傳說了,說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造成天象,天上直往下掉糧食,有神鬼在夜裏要哭,那麽這就說明,它的影響的重大,古人是用這種神話性的壹種傳說,來形容這件事。
王魯湘:說倉頡四目,妳看這個,四只眼睛,這個我到陜西的白水的倉頡廟去拜過他,摸過他那個倉頡碑,摸過那個碑的人,說都是挺聰明的。
唐際根:好,妳是挺聰明的。所以這個,為什麽四只眼睛,他造字,壹定是不壹樣,不同於凡人。
王魯湘:實際上,就是當時候近視眼,我們這不都四只眼嗎,倉頡造字,也把眼睛給造成近視眼了。
解說3:在文字博物館,傳說與考古交叉搭建出壹部鮮活的文字誕生史。
唐際根:這個呢就是比較理想中的了,壹個考古地層堆積。
王魯湘:堆積。
唐際根:我們探索漢字的起源,包括漢字的發展,就是必須按照年代來,從早到晚來捋。
王魯湘:對對對。
王魯湘:這個時間軸壹定要搞清楚。
唐際根:對要搞清楚,但是妳怎麽知道,哪個早,哪個晚呢?妳怎麽知道甲骨文之前還有呢?
王魯湘:對。
唐際根:妳怎麽知道甲骨文之前,兩千多年還有呢?
王魯湘:對。
唐際根:所以妳就根據地層,妳像這個底下最早這個,底下這層深土層,深土層就是沒有人來活動,人還沒到,是吧,深土層上面這個裴李崗文化。
王魯湘:就是八千年以前的。
唐際根:八千左右的,人來了,來了以後,開始形成這壹層,實際上裴李崗文化這個地層裏頭,就以舞陽賈湖為例,它就有人的刻畫符號了。
王魯湘:有刻畫符號。
唐際根:這是最早的了,這是我們目前發現最早的了,然後裴李崗之後,仰韶刻畫符號。
王魯湘:對對對。
唐際根:龍山文化,更晚壹點,刻畫符號,然後呢,下七垣,相當於夏王朝,也是刻畫符號,商代,甲骨文出現了。
王魯湘:就這壹片了。
唐際根:然後到西周,到秦漢,唐宋元明清,這樣的話,妳考古上把它壹捋,根據妳的記載,妳的刻畫符號,妳的文字,雙方壹結合。
唐際根:文字的發展,這個脈絡就清楚了,這是考古。
王魯湘:其實我們現在的中國考古工作者已經在中國大地的很多的其他地方,也分別找到了壹些,比甲骨文更早的壹些文字,只不過是這些文字沒有像甲骨文這樣,形成壹個文字的體系是吧?
唐:對,在商代之前,有壹些文字的線索,或者是包括壹些刻畫符號,但是很復雜了,早期的,像裴李崗文化階段,距今八千年,就有刻畫符號了,那麽到後來的仰韶階段,龍山文化階段,都有刻畫符號,甚至到了龍山階段,還有壹些看著非常接近文字,甚至有些學者認為它就是文字的東西,比方說龍山的丁公的陶文,比方說陶寺文化的,陶器上的書寫的文字,有人把它譯成“藝”,或者叫“文藝”。
王魯湘:“文藝”,對
唐:是吧,還有最近傳說的這個良諸文化的字。像這些東西可能,就是有可能是文字。
我想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覺得,文字的起源是從圖畫。
王魯湘:圖畫。
李學勤:這個在國際上也是壹種很流行的理論
妳比方在陶器上,在其他情況下,我們看到壹些符號,那多得很了,是吧,那些的話,有些學術界不能公認是壹種文字,可是有些看起來,如果說不是壹種文字,好像也很難說,是吧,妳看在文字博物館裏邊,關於大汶口文化的,是吧。大汶口文化,妳看那個很復雜了,是吧,而且它在壹個陶器上,壹個大口樽上,它有固定的位置,是吧,而且這個位置,跟後來文字,有文字之後的,在銅器或者陶器上的那個位置是壹樣的。是壹樣的,對。那妳說,它跟這個文字說沒有關系,就恐怕大家就不會相信。
唐際根:為什麽我們叫刻畫,用的是這個畫,是畫畫的畫,因為它包括刻,還包括畫。這就是畫
王魯湘:彩繪,實際上是彩繪
唐際根:實際上是繪,
王魯湘:是繪呢。
唐際根:對。所以這種符號呢,究竟跟文字有沒有關系,這是要探討的。這個壹個月亮,壹個月亮,壹個太陽,有人把這認為是,把這視成“旦”。
唐際根:對,所以它這個就有可能,有人就是覺得,這可以解,這可能跟字有關了
但是呢,當然從學術層面去考證它的時候,研究它的時候發現,其實它還很難說是個體系,因為資料太少了,資料太少了,沒有人敢認,對吧,但是甲骨文這個階段就不壹樣了,它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壹共有13萬片,那麽裏頭的集出來的單個的漢字五千多字,這裏頭又有壹千多字被認得了,把它放回到句子裏頭,每條句子都能讀懂了。
王魯湘:就能試讀了。
唐:對,這樣的話,我們就了解,這個文字是壹個無法去挑戰,無法去質疑的壹個成熟的文字,那麽它就是全世界都公認的壹個東西。
發現甲骨文的故事,幾乎是耳熟能詳的。如果不是光緒帝的國子監王懿榮先生的那壹場病,恐怕躺在中藥鋪裏的龜甲和牛骨不知哪壹天才能被學界認識,而上個世紀初轟動世界的殷墟考古大發現,也不知何年何月從何講起了。真正談到甲骨文的研究,少不了:“堂堂堂堂,郭董羅王”,加上晚他們壹些的胡厚宣,這說的便是甲骨研究領域裏鼎鼎有名的“四堂壹宣”。沒有他們,恐怕世界對中國“有文字可考之歷史”的認識,要遲來許久。
唐際根:甲骨學界有壹個說法叫四堂,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他每個人的字都有壹個堂字。
王魯湘:堂字,宣就是胡厚宣。
唐際根:對,宣是胡厚宣,他參加過殷墟發掘。
王魯湘:對對對。
唐際根:這個四堂實際上不壹樣,每個人都不太壹樣。
王魯湘:實際上甲骨文的研究,也是他們四堂壹宣打接力賽。
唐際根:對對對。
解說4:19世紀末,20世紀初,四堂壹宣圍繞甲骨文打下的接力賽揭開了20世紀初震驚世界的殷墟考古大發現。疊加了273年商代氣息的殷墟遺址,原本潛伏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地層之下。遺址發現以後,那裏曾經魚龍混雜,大量刻滿商代蔔辭的甲骨被發現,不同身份、不同目的者紛紛覬覦,第壹手甲骨材料大量流失。
唐際根:像這片甲骨很有名,很多的書上用它做封面,而且我們國家還專門為它發行過郵票。
王魯湘:哦,我想起來了。
唐際根:這個很熟悉吧,妳看著很眼熟。這是壹篇田獵蔔辭。某壹天某壹天,王去打獵,如何如何。
解說5:1928年起,國家組織人力、物力在殷墟地區進行了多年、大規模的考古勘探。發掘了大量宮殿區、王陵區、手工業作坊、居住區和墓葬區,出土了大批青銅器、玉石器、骨器、酒器和工農業生產用具。在其中數量最巨的還是刻滿殷商時期文字的甲骨。
唐際根:這是原大。
王魯湘:就這麽大的龜殼啊。
唐際根:就這麽大,原大,哦,天哪。那可不嘛。就是原大啊。甲骨很少散著出,很多人以為甲骨是到處是壹片壹片的,地裏面壹片壹片刨,不是。
唐際根:甲骨是被商朝的人,收藏起來,集中起來埋到坑裏頭的。
王魯湘:埋到坑裏。
唐際根:對,所以出土的時候,壹出就是壹坑,妳比方說1936年,壹個坑壹萬七千片。
王魯湘:等於壹個坑,類似於壹個我們現在第壹檔案館和第二檔案館的這種概念。
唐際根:甲骨坑,有人就把它叫檔案館。
王魯湘:就叫檔案館。
唐際根:中國最早的檔案館。
王魯湘:最早的甲骨文全是刻寫嗎?在商代的時候,沒有書寫的東西嗎?
唐:可能社會上有個誤解。實際上,從考古發現來看,甲骨文這個時代,也就是商王朝這個時代,日常的書寫壹定是毛筆字
李:這點我覺得我們趁這個機會啊,能夠向社會公眾說明壹下,因為大家看甲骨文看多了,現在特別是如果文字博物館裏頭,甲骨很突出,安陽嘛,是吧,它很突出這個,很多人就會造成壹個很不正確的印象,就好像那個時候寫字都是用這個甲骨的,那我們祖先是不是也太笨了,是吧,他想寫點什麽東西,那麽還要殺頭牛,還是要抓壹個烏龜,烏龜那麽容易抓嗎,是吧,並不是那麽很容易的,這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我們在當時就有了竹木做成的簡,就是妳所說的,窄的就是簡,寬的就是牘,是吧,把簡編起來就是冊。今天我們說壹冊書兩冊書,妳看甲骨文裏頭的冊字,它就是壹個冊子。
這個“冊”的話是,是壹根竹片,或者木片,兩根、三根、四根,用根繩子壹串。
王魯湘:就是壹冊。
唐際根:就是壹冊,“典”字也是,竹片或者木片,用繩子壹串,兩只手拿著。
王魯湘:兩個手拿著,這個是很莊重的東西。
唐際根:很莊重所以是典。
李學勤:這些字,妳可以看到,在當時的甲骨文裏頭,都已經存在,當時不但是存在這個,當時還有壹個專門的官職,就叫作“做冊”,這個“做冊”是什麽呢,就是史官,就是寫字的。
王魯湘:用我們今天白話來說就是寫字的官。
李學勤:寫字的官,做這個冊的,做這個書的,做這個材料的,是吧。那麽這樣看起來話,當時這(在簡牘上用毛筆寫字)已經非常普遍了。
解說6:甲骨文的發現,還原了壹個曾經興旺和腥風血雨的殷商時代。同時,也為漢字的發展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有據可循的文字體系,為後世學人研究漢字提供了巨大的線索和幫助。
用現在眼光看的話,甲骨文上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造字的方法,比方說象形,當然這個是最基本的,會意、還有形聲、到了許慎註《說文解字》的時候呢,他把它做了更全面的整理吧。他認為是有六書,六種造字法,就是這六種。
李學勤:實際上六書它還是分成兩部分,前面的四種,那麽就是指示、象形、形聲、會意,這個是造字方法,是吧,後頭還有兩種,就是轉註跟假借,這個可以,不能說造字,用字方法,可以說用字的方法,和這個結合起來,那麽確實是把這個中國的這個早期的文字,特別是漢字的這方面,給了壹個非常好的壹個理論框架。
王魯湘:最簡單的字就是獨體象形字了,是吧?
唐際根:對,簡單的象形,比方說手,口,這是壹望即知,這東西可以望文生義。
王魯湘:可以望文生義,對。
王魯湘:我們現在可以看得出來,埃及的象形文字,那個真正地可以說叫做象形文字,因為畫得十分地逼真對不對?
唐:對。畫個鳥就是鳥。
王魯湘:畫個鳥就非常非常像鳥,而且都很標準。那麽我們中國的象形文字,似乎和它的這個象形還是有區別的,我們雖然是象形,但是我們比它好像更抽象壹些是吧,或者更簡約壹些。
唐:有這個感覺,因為這個好像跟中國的畫畫,後來也有點關系,中國的這個象形,它是用線條去勾勒壹個東西,抓要點。
王魯湘:抓要點。
唐:比方說牛,牛它突出的是牛頭的兩個角。
王魯湘:對。
唐:所以它這個抓要點,抓要點的話,它可以把它這個,用壹個很小的這個空間,把這個字要點匯集到上面去,那麽會意字也是,它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也是,比方說也是以象形作為基礎。
唐際根:會意字稍微復雜壹點點,但是有意思,妳比方說“集”字,這“集”字很典型,壹棵樹上三只鳥。
王魯湘:三只鳥,對,這就是“集”,實際上我們過去的繁體字的“集”字也這麽寫呀,木頭上頭有三個這樣的(鳥)。
唐際根:對。
王魯湘:還是它那麽過來的。
唐際根:對。
妳比如說我們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妳像我們過春節,就是咱這個春和節這兩個字,包括過大年這個年,這幾個字,它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如果我們回到那個農耕時代,我們這幾個字,其實看著它的字面意思,能夠猜出它的意思大體不離的,是吧?
唐際根:對,這個春節的這兩個字,這個節,我們不說,我們說春字,這個春字呢,實際上是個會意字,是太陽照下來,然後萬物復蘇那個感覺。
唐際根:草木旺盛,長起來了,中間是個太陽,邊上是草,它的核心是強調生命力,春天來了,這個時候節氣要由寒冬,因為我們華北地區,它是有四季的,是先經歷壹個嚴寒,然後開始經歷壹個美妙的春天,看這個字,壹看,中間是個圓圓的,是太陽啊,周圍草長起來了,這不是春字嘛。
解說7:在商周時期的鐘鼎文中,會意字也被大量使用。
王魯湘:這個小鼎裏頭有兩個銘文。
唐際根:對。
王魯湘:上頭是壹個“子”字,像壹個小孩子,這個手舞足蹈的樣子,下面那個字,中間好像是壹個方塊,有四個角,而且是這個順時針方向,圍著這個東西在轉,這就是“韋”,也就是保衛的衛。
唐際根:對,中間那個是個城邑。
王魯湘:城邑。
唐際根:這個城邑外頭是四只順時針方向的腳丫子圍著轉。
王魯湘:守衛在巡邏。
唐際根:守衛在城邑周邊,表示保衛。
王魯湘:這個字其實很難表達的,結果就這麽壹造,就表達出來了。
唐際根:很直觀。
王魯湘:很直觀,對。
解說8:由於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蔔記事而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因此,內容大多具體而神秘,所占蔔的結果也大致可以在相關文獻中找到與之相契合的答案。
我自己有壹個感覺,甲骨文裏頭最發達的字都跟殺人有關。
王魯湘:都跟殺人有關,對。
唐際根:很奇怪,為什麽呢?由於甲骨文,它是祭祀。
王魯湘:祭祀用的。
唐際根:祭祀占著主要內容,所以它跟祭祀有關的多,祭祀經常要。
王魯湘:犧牲。
唐際根:要血腥。
王魯湘:要血腥,對。
唐際根:甲骨文妳看,跟殺人有關的字,“伐”,是吧,把人腦袋給割下來。
王魯湘:割下來,對。
唐際根:“歲”,歲歲年年的“歲”,把腦袋給剁下來。子醜寅卯的“卯”,把人劈成兩半。
王魯湘:劈成兩半。
唐際根: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是把人剁成肉醬。哪個字跟殺人沒關?全有關。
王魯湘:對,都有關。
唐際根:妳現在看甲骨文裏頭,很多動詞跟殺人有關。非常有意思。
王魯湘:這是子子孫孫,這是偕子抱孫的意思唄。
唐際根:對,這是偕子抱孫的意思,對。
解說9: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現,國內目前發現甲骨大約15萬片,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同時也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技新知。這些文字對於歷史的記載,對於文化的傳承,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唐際根:這件是商王朝發展到它晚期的壹個比較鼎盛時期的壹個國王,叫武丁,武丁的配偶,婦好,她的墓出的。裏頭有三個字,司母辛,所以這個鼎叫司母辛鼎。
王魯湘:那麽就是說,這個婦好,她當時是武丁的壹個配偶,但是也是壹位女大將軍是吧,有壹些記載說她是指揮軍隊的。
唐際根:這個婦好墓很有意思,婦好墓剛挖出來的時候,我們剛開始不可能知道她是誰,對不對,就是壹般考古來說,妳挖壹個墓,特別3000年前的墓,妳不太可能知道她是誰,當妳看到那麽多銅器,那麽多玉器出土在裏頭,妳肯定想知道她是誰。
王魯湘:對,迫切地想知道。
00:22:49
唐際根:迫切地想知道,可是當妳整理這銅器,壹看,上頭有銘文,上面寫著司母辛三個字。這是不是墓主人呢。結果壹查。不得了,甲骨文裏頭關於婦好,關於母辛的記載,很多,將近200條,裏頭記載這個人包括幾個部分,帶兵打仗,主持祭祀,帶人去狩獵,狩獵在那個時候,也不是壹般的活動啊,那是有號召力,有權力的人才去做的壹個事情。
王魯湘:等於實兵演練壹樣。
唐際根:等於實兵演練,所以婦好是個不同凡響的人。
王魯湘:不同凡響的人。
唐際根:對。
王魯湘:大概也是武丁的壹個寵妃,對吧?
唐際根:對,沒錯。
王魯湘:這個人肯定有點像個野小子壹樣。
Part3
這個有意思,中國的文化教育都從認字開始,從小就說,這個孩子聰不聰明,看這個孩子認得多少字。這個小雕塑挺好的,妳看這個先生壹臉無奈,這個孩子明顯沒聽懂,那個孩子在糊弄事,好學生大概就這壹個。
解說10:中國文字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了太多人類生產、生活中的溝通、記錄乃至發展延伸的重要使命。能夠順利完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表達人類共同的境遇、情感是文字率先要完成的使命。殷商與西周之初,文字的統壹,使得人類的溝通得以順暢地完成。然而,不久後,由於國家的分裂,政權的更叠,文字的發現歷經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改變。
王魯湘:我們現在發現的殷商的和西周的文字,應該說您剛才說到壹個很重要的特點,它全國,不管在東南西北,它是統壹的。但是這種統壹性到了東周以後,戰國以後,是不是就開始發生變化了,就開始出現壹些地域性的、地方性的文字了?
李學勤:是,這個問題的話許慎就指出來,許慎他做《說文解字》,有篇序,他裏頭特別提到這壹點,他說,特別是到了六國,就是戰國時期,是吧,所謂說“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言語,聲調都不壹樣,這個不是說當時沒有方言,古代時候壹定有方言,今天我們還有方言,比如說我聽不懂廣東話,是吧,我是江蘇人,我們家鄉話恐怕妳也不壹定很熟悉,這些個情況,是吧,方言是存在,可是當時壹定有壹種共同的壹種,就像現在普通話這樣壹種語言,所以妳要看《詩經》,《詩經》有十五國風,可是用韻壹樣。
王魯湘:用韻是壹樣的。對
李學勤:壹樣的,那就說明當時有壹種普通的壹種語言,要不然怎麽可能。
王魯湘:就史官在采擷的時候,是用的當時候的普通話進行記錄,是吧?
李學勤:總之,妳看,相對類似的,它怎麽會這樣子,它壹定有壹種比較統壹的壹種語言,是吧,那麽這個要不然國家也不能統壹。可是到了春秋以後,國家走向分裂,是吧,而且是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就造成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比如說以這個“馬”字為例,每個國家寫法都不同。三晉地區韓趙魏寫法是壹樣的,但是燕、楚、齊寫法不同,所以秦始皇統壹六國以後,他為了鞏固他的統治,抓住了壹個統治手段的核心就是把文字給統壹了。
串場3:秦始皇建立的,是壹個史無前例的封建王朝。而要實現集權統治,沒有成體系和規範的文字當然是行不通的。據說秦統壹之初,詔書發到桂林壹帶就幾乎沒人認識了,這對剛剛統壹的大秦帝國來說,簡直是心腹大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書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趙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簡化秦文“小篆”作為標準字體,用於公文法令,通行全國。
秦始皇統壹六國以後,我自己感覺他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鞏固他的大壹統,如果說秦始皇不這麽統壹,不強行地推行秦國的文字取代其他國家的文字,而是比如像歐洲壹樣,拿壹個拼音文字去拼各個國家的文字,保留各個國家文字的發音,只是字形不壹樣,那說不定今天的中國。
王魯湘:比歐洲還要散碎。
唐際根:對,跟歐洲壹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國家用自己的文字,結果導致各個地方它自己保持政治上獨立,政治獨立以後國家就分裂,很多國家就並存,這樣的話可能是個松散的中國,但是他用自己的意誌強加給所有的地區,大家就要用這個文字,這個是從文化上,其實最核心的是文化,凝聚了大家的意誌,這樣維持了大壹統。
王魯湘:所以中國歷史上雖然也紛紛和和常有發生,但是統壹壹直是壹個主流,壹直是主流,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壹個因素就是這文字。
解說11:作為當時最著名的政權設計者和書法家,李斯與趙高、胡毋敬等人壹起,將小篆定為統壹的秦國唯壹的合法文字,並編輯《倉頡篇》,作為文字在全國通行的範本。然而,小篆幾乎從誕生之初就面臨著被取代的命運。因為這種字體盡管氣派講究,卻不免繁瑣復雜。作為人們日常書寫的手段,小篆很快就已無法適應發展的需求。漸漸地,這種書寫方式在民間率先發生了變化。
漢簡上的字,如果咱們仔細看的話,跟那個李斯的小篆就有很大的區別了,是吧,妳看像這些字體,就是完全就是,不是那麽壹筆壹劃,不是那麽去講究,比較隨意壹點,特別是這種簡上反映的字,可以說是壹氣呵成直接寫下來,不是說每個字我都要刻意地去把它做得多麽的完美,而是我講的是整個書體寫下來。所以慢慢這個字就在變,這個字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官府階層,它變到這個程度以後,這個時候就要出現壹個大的改革了,這個時候新的字體就要根據這種廣泛被應用的這個字體慢慢來定型,於是隸書就出現了。後來就變成壹種官方文字了。
王魯湘:隸書是不是壹種,好像更容易讀寫的壹種文字?
李學勤:是,我想這個隸書的出現,在中國的,怎麽說呢,在文化史上,也是壹件大事。因為什麽叫隸書?隸本來就是壹些比較,在當時的社會裏邊屬於比較偏下層的,是吧,凡是叫隸的,隸屬吧,今天我們說隸屬,都是不好的,都是比較下層的了,是供給這些有關這些方面的壹些書寫的字,換句話說,就是當時壹些最簡易的壹種書寫法,篆書是很麻煩的,對不對,今天我們說篆,妳不管剛才說的是秦國的文字,那麽還是六國文字,書寫起來都是比較繁,那麽所以特別是秦國,因為秦國的法律特別多,是吧,所以秦國的法律非常細密,這是非常有名的,是吧。漢朝人形容說,說密如秋荼,秋荼什麽意思,就是秋天山坡上那個小野花,就跟那野花似的,滿山遍野,到處都是法律。壹般書寫這個,如果還是,如果說篆書,那是不可能了,所以就創造壹種比較簡易的文字。那麽這個隸書壹直到漢代,壹直到後來,也成為楷書的發展的壹個基礎。
解說12:古書記載,“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說的就是隸書演變成楷書的傳說。楷書又被稱為正楷或正書,筆畫簡爽,因此被廣泛使用,世代相傳,並沿用至今,成為現代手寫體的範本。
王魯湘:到了楷書的時候,就隸書的很多的比較誇張的這種波折的這些線條,就變得更,好像更短促了,是吧,更方正了?
李學勤:對。
王魯湘:那麽漢字的演變是不是壹直在遵循著壹個規律,就是從比較復雜、裝飾性比較多,然後向比較簡易、逐漸減少它的裝飾性發展?
李學勤:是的,從總的趨勢上,現在壹般都是這麽看,是吧,當然這也不排除,有些時候,個別的局部的部分,反而有時候變繁,是吧,我們中國字的壹個特點,就是壹個字有時候有不同意義,是吧,因為有不同的意義,有時候就會變成幾個不同的字了,妳比方說,隨便說吧,比方說剛說“義”,禮義的“義”,繁體字壹個羊字,地下壹個我字,是不是,它壹個意思就是仁義禮智信,道德上的這個“義”,那這個當然,這是壹個用法。還有的時候,它作為儀式的“儀”了,禮儀的“儀”了,那麽這個後來之後說,光這樣寫不行,加壹個立人了,就加壹個立人了,是吧,所以後來這就變成兩個字了,它也有時候會分裂,會變繁的。可是總的趨勢是越來越簡易,便於使用。
漢字的簡化大家有個誤解,包括這次曹操墓事件,出現這個事了,大家說曹操墓裏頭,妳看,居然有壹個字是簡體字,那肯定是假了,這是壹個誤解。
王魯湘:誤解,對。
唐際根:實際上中國頒布的簡體字,妳看這壹個表。
王魯湘:很多字是有來歷的。
唐際根:大部分都有來歷,妳看始建於親秦漢的字62,15.98%,曹操墓這個階段就是屬於秦漢,就屬於漢的末期嘛,就屬於漢末嘛它是。始建於魏晉的,南北朝的24字,6.18%,算少,始建於隋唐的31字,宋的29字,元朝72字,明清的74字,民國的46字,真正解放後公布的就壹個字,這個意思,所以說很多人說簡化字,簡化字都是45年以後搞的。
唐際根:其實不是,這是個錯覺
王魯湘:錯覺,對。
比方說這個清代的字,這個“聲”,聲音的“聲”,聲音的“聲”繁體字是很復雜的寫法,可是妳看這個“聲”字,
“重”“聲”兩個字都是
這可是清朝人用的。
王魯湘:對,還有那個“舊”,依舊的“舊”字也是壹個簡體字。
唐際根:所以簡體字並不是說後來專門去做的字,是歷史上大家應用了壹段時間,老百姓也認可了,接受了、認可了,才把它用過來。
我們現在可以在很多的這壹些古代器物上頭發現這種簡體字,特別是民間的,特別民間的器物上頭很多的簡體字,簡體字就是當時老百姓用的字,它就和官方文字有壹點區別,比官方文字它要求更簡易。
解說13:楷書之後,無論在使用中發生了怎樣的微變和簡化,漢字至今歷久而不衰,繼續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多角度多層次的重要角色。然而上個世紀伊始,國門初開,西方文化開始影響中國,拉丁文字湧入國人的視野。
唐際根:那個時候西方國家發展得比較快,妳像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蒸蒸日上,後來成為日不落國,它的強大的文明的影響,那麽中國的壹些知識分子開始反省了,為什麽他們能發展那麽快,而我們不行?這個事是不是應該歸咎於漢字,於是有人提出來應該廢除漢字,直接讓它拼音化、拉丁化,那麽這是壹個原因。但是這個聲音壹出,遭到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的反對。
唐際根:特別是電腦發明了以後,電腦發明了以後拉丁字就26個字母壹敲。我就可以組合成各種各樣的字。
王魯湘:再壹次又想廢漢字又出來了。
唐際根:又想廢漢字這個時候,但是後來這個事情引起了社會上的大討論,涉及到了中央高層,最後有的說拉丁化,有的說取消漢字,但是後來大家覺得漢字畢竟是我們文化的根,延續了幾千年,還是不要去掉,我們有辦法,後來這個包括雙拼,拼音。
王魯湘:五筆字型。
唐際根:五筆字型特別是出現以後,漢字輸入的辦法解決了,那麽這個爭論慢慢開始。
王魯湘:就平息了。
唐際根:平息下來了。
王魯湘:對對。
解說14:如今,現代科技不但沒有給文字帶來滅頂之災,反而,利用這些高超的技術手段,漢字開始湧入國際視野,在全球散熱,同時,也被更多現代人,特別是現代小孩子真心識別、感受、繼承並用心傳揚。
王魯湘:好,這孩子以後這書法能練出來這孩子,感覺挺好,這字打得挺開的
串場4:中國先哲曾說:最高的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那麽,最偉大的發明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漢字是壹個中國人天天都要面對,天天都要書寫的,但是誰會深入思考它的偉大意義和價值呢?真心把中國數千年文化傳承起來,統合起來的力量是漢字。在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中有壹種偉大的力量來自於漢字,在中華民族的哲學思維和藝術形態中,有壹種偉大的力量來自於文字。壹個壹個的方塊漢字,壘起了我們的文化長城。
來源: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