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教授王立群:壹座小城·壹所大學·壹位夫子
“壹座小城,壹所大學。小城叫開封,大學叫河南大學。開封不大,卻曾經是七朝古都……紮根在這座幽靜古樸的小城裏的河南大學,開啟了新式高等教育……來到河大,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邂逅……”這是他在2011年新生報考誌願時所寫的博客——《壹座小城,壹所大學》,他,是這小城中大學裏的壹位夫子,他說,每個人都有夢想未來的權利,但未必每個人都會為夢想找到合適的停泊地,我們要學會選擇。他,就是王立群。
王立群 簡介
王立群生於1945年,山東新泰人。現任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國家級教學名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河南省十大師德標兵。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選》版本、註釋綜合研究”以及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歷代學文獻輯考與研究”。出版有《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學術專著,為《百家講壇》錄制過《漢代風雲人物》《王立群讀史記》《大風歌》《王立群讀宋史》等。
尋常生活盡顯夫子本色
開封市仁和小區,和百年名校河南大學東門隔著壹條馬路,小區裏,斑駁樹影中靜謐矗立的數棟單元樓,與院落中的草木相依,這個我校教師小區裏的某套單元房,就是王立群的家。
居家的王立群衣著樸素、得體,舉手投足間從容、儒雅,身上那股老派學者的氣度顯露無余。
出乎記者壹行人的意料:家中陳設簡簡單單,平時王立群和夫人居住的這個不足120平方米的單元房裏,看起來和普通家庭別無二致。客廳裏,電視機、空調等普通家用電器看起來“服役”的日子都頗有些年頭了,唯獨擺放在沙發上的壹臺蘋果電腦,看起來是這間屋子裏最“潮”的電器。
“平時就在這兒備課。” 王立群指了指身後的長沙發說,這兒就是自己日常工作的地方,沙發前擺放的壹張實木茶臺成了屋內唯壹壹件“奢侈品”,但茶冷臺涼,還有些灰塵,主人顯然很久沒有用過它了,上面隨意堆放著數種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
坐在沙發上,王立群將電腦放置在自己的腿上演示道:“從1992年我開始用電腦,這個技術對我來說不是問題,因此,大量的備課都得我自己來做,不能假手於人。”
王立群 說話和他在《百家講壇》上風格差不多,字斟句酌,有條不紊,看似慢條斯理,實則思維縝密、語速極快,說過的話很少再重復,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節奏,采訪中,細心的他多次提醒記者放置好錄音筆。
“給妳們沏杯茶吧。”聊了壹會兒,看起來並不善與人應酬的王立群邊起身邊說,兒子在鄭州工作,夫人這段時間不在家,“我自己買菜、自己做飯、自己寫講稿、自己發微博。”說完這壹串的“自己”後,他自己也笑起來了。
無絲竹之悅耳,有案牘之勞形,記者眼前的王立群,讓人實難和講壇上那個神采飛揚講述歷史風雲突變、帝王將相縱橫捭闔的大學者聯系起來。這壹刻,沒有了講臺的阻隔,不在熒屏的兩端,他,本真而家常。
“看寫縮講”揮灑百家講壇
從記者邀約王立群接受訪談到如願以償,前前後後將近壹個多月的時間,其間生出不少枝節,談及此,王立群直言不諱:我不願接受采訪,能拖則拖,拖到能不采訪最好。
看著記者掩飾不住的驚愕表情,王立群忙解釋道:實在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2009年因為重度冠心病,第壹次手術我差點就死在手術臺上,3月份心臟做了2個支架,4月份又做了4個,現在我帶著6個支架。”抱病的王立群仍在工作,拿他的話說,“我壹個月有20多天是在給央視打工”。王立群給記者算著這筆細賬。
“我研究的是中文,到《百家講壇》我講的是歷史,即使是歷史專業的老師,研究秦漢的不搞北宋史,研究北宋史的不搞秦漢史。前6年我講秦漢,從2011年開始講北宋,種種的大跨度帶來的問題是備課量急遽增大。”
“首先,我要把原始文獻看完,再把學術界的研究資料以及有關趙匡胤的學術論文壹網打盡,壹篇篇研讀,這個工作量超乎常人想象。”王立群給記者看他所下載的全部有關趙匡胤的學術文章,僅壹篇名為《高平之戰與趙匡胤的掘起》的文章就近壹萬字,而這樣的文章有數百篇。
王立群常常說自己的這套方法是“笨人用笨辦法”。大量瀏覽閱讀,這是“四步走”中的第壹步:“第壹步——看。要在對每個帝王的文獻史料下很大工夫進行詳盡的閱讀,並大量掌握了史學界研究的情況,對學術界所有研究觀點了然於胸,在此基礎上,我形成自己的看法後才能動筆。”
“完成之後,第二步——寫。寫我自己的講稿,每壹篇講稿9000字左右,趙匡胤系列40集,意味著我要寫將近40萬字。”
“第三步是縮。到講壇上我不能帶著這近萬字的講稿,因為我看不見,平時我要戴花鏡,250度,可我上講壇的第壹個系列沒戴花鏡,再戴,人家不讓妳戴了,所以,得把每壹集縮寫成提綱,用壹號字,我就帶著這壹號字的提綱上講臺。就是這看、寫、縮,每個月就要耗費去我20多天。”
“最後壹步是講。每個月錄制4集,每壹集我講40分鐘。講座對面有鐘表,開始錄制的時候歸零,我壹看時間快到了,腦子裏會出現很多個刪除鍵,節目需要36分鐘,我把時間控制在40分鐘,留4分鐘的剪輯量。”
“整個趙匡胤系列壹共40集,全部完成前後要花費我近壹年的時間。”王立群直言不諱。“眼下我的精力、我的時間不允許我再去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接受更多的采訪,所有活動都沒有講壇影響最大、意義最大、價值最大。”
41載積累成就人生巔峰
懂得珍惜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從1965年高中畢業到2005年踏入百家講壇,這條路,王立群整整走了41年。
“祖籍山東,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開封。”這是王立群對自己人生軌跡的概括。曾經,他是壹個被入另冊的孩子。8歲移居開封,1958年小學畢業,學習成績全部5分,學校決定保送王立群到當地最有名的中學讀書。但是命運偏偏喜歡跟他開玩笑,因為家庭成分,王立群收到了錄取通知書:開封市新新中學,這是壹家民辦中學。
“新新中學” 名字挺新,校舍極舊,是小巷裏兩處民宅。
既然是民辦,國家當然不支付壹分錢經費,13歲的王立群接受了人生第壹次挫折教育,他這個城市孩子,壹入學就變成了“農民工”,“我們這群十二三歲的孩子,壹周三天,步行十幾裏,自備幹糧,到開封南郊搬磚、提泥,當起了搞建築的農民工。”
談及這段經歷,王立群眉宇間沒有怨尤,竟能風趣地跟我們說起當時無師自通總結出來的兩項搬磚技巧:“壹種方法是放在胸前,磚塊橫豎交叉放置,壹直摞到下巴頦,然後用下巴的力量牢牢抵住。”王立群還邊說邊示範:“還有壹個方法就是用背部來背,十指交叉相扣,把磚塊層疊放在背上,頭微微向後仰,用後頸的力量來控制磚塊。”
“背的磚塊都用水浸濕過,提的水泥都兌過石灰,搬過磚、提過泥的手只消壹天就脫了皮,第二天纏上膠布繼續幹。”就這樣,初中兩年的半工半讀,幹了各種各樣的活,建築工地的搬磚提泥、鋼鐵廠砸礦石、化肥廠挖土方、醬油廠造醬油,所有學校能夠聯系到的活,所有可以由學生們掙錢的活,都要去幹。王立群和他的小夥伴們明白:不管活兒多重,多艱苦,必須咬牙堅持,因為,無論如何都不能失學。
1965年王立群參加高考,考得不錯,但再壹次由於家庭成分的原因,他沒能實現自己去讀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夢想,而是做了壹名小學代課教師。在這7年的時光中,他教過語文、數學、書法、物理、美術和音樂。此後,他又在開封市的壹所中學裏壹待就是7年。
經典常常不是讀懂的,而是在現實中感悟的。
王立群曾寫下過這樣的獨白:當我作為壹名高考落榜的民辦老師,在圖書館裏讀到這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時,我的感動,我的決心因此而起。懂得自強不息,不是《孟子》教給我的,是生活告訴我的。但是,它讓我的忍耐和艱辛有了壹個傾聽者,讓我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也鼓舞了我面對人生逆境的勇氣。
1977年恢復高考時,王立群已經32歲。按當時的規定,超過30歲的考生必須是1966、1967、1968三屆的高中生。王立群是1965年畢業的高中生,不符合報考條件,錯失了高考機會。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當即下了考研的決心,就近報考河南大學(當時稱開封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高中生直接考研究生困難很多,最頭疼的是外語,王立群向單位同事借了壹套《俄語》教材,啃了大半年,竟然過關了。
就這樣,1979年由高中生直升研究生,考上河南大學研究生,和後來進入《百家講壇》壹樣,都是王立群人生中的重要拐點。
之後留校任教的王立群幾十年如壹日,原本枯坐書齋,讀書、寫書、教書,曾有同事這樣描述他:“平時在系裏誰都不是很熱絡。和他共事20年了,想不起來和他有過什麽故事。” 眼看要以此終老,忽如壹夜春風來,王立群的命運因為《百家講壇》而改變。
2005年,《百家講壇》正在河南大學海選,王立群剛從北京出差回來,壹大早趕回學校非常疲勞,他請求第壹個講,早講完好回家睡覺。當天,他講的是《鴻門宴》,平時給學生上課不知講過多少遍了,所以張口就來,10分鐘時間,憑著對項羽的獨到解讀,他勝出了。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而王立群成名時以至耳順之年。這幾十年來,命運總是跟他開玩笑,他呢,不跟時代鬥,不跟他人鬥,而是跟自己鬥,歷練自己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既然什麽好事也輪不到自己頭上,那就凡事做得讓人無懈可擊。
胸懷使命 再續精彩華章
“早上7點鐘起床,8點開始工作,中午12點到2點,做飯吃飯休息,2點到6點工作,晚上9點以後去散散步。為什麽在9點以後?因為這個時候基本碰不到熟人。”
世事就是這樣愛開玩笑:本來最不喜歡出頭露面的老夫子,如今,拋頭露面的偏偏是他。
“在南京簽售時,我看到讀者的年齡跨度是8歲到86歲,既有孩子,還有孩子的爹媽、孩子的爺爺奶奶,人常說老師不能‘誤人子弟’,如果我備課不認真,講座有差錯,那我誤導的可能不僅是子弟,連子弟他爹、子弟他爺都可能被誤導了,所以我現在壹門心思想的就是有時間把講稿寫好,把課備好,壹個月恨不得它有60天。”
正是大量的案頭工作、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王立群對所涉獵的每壹事件,都有著透徹的研究,盡量貼近史實,旁征博引,決不自己想當然地“戲說”,他因此被大家親切譽為“最學術”主講人。但嚴謹並不意味著呆板,講到匈奴單於給呂後言辭粗魯的“求愛信”,打趣說呂祿、呂產因缺少手機而聯系不暢,逗得觀眾樂不可支。王立群,完成了把學術的嚴肅、嚴謹與觀眾期待的輕松解讀巧妙的協調起來,猶如壹把慢火,溫和,持久,讓妳慢慢上癮。
成名了,讀了壹輩子書的夫子被人從象牙塔推到了鎂光燈下:“百度貼吧”“王立群吧”裏、門戶網站的微博裏,有成百上千萬的粉絲;他在全國的大部分城市裏到處被人認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河南大學視察,惦記的是他;《美人心計》《步步驚心》《甄嬛傳》電視劇火了熒屏,大家都想找他問問歷史到底是不是這麽回事……
火起來的王立群依然不疾不徐,他說,歷史有四張面孔,弄清楚了就不會再糾結了。第壹個,真實的歷史,它壹去不復返;第二個,記錄的歷史,是通過史學家記錄的,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寫的時候就體現了自己的選擇和好惡;第三個,傳播的歷史,文藝作品占了大部分,電視劇、小說,加入了很多想象;最後壹張面孔叫接受的歷史,觀眾看電視劇、讀書、聽評書在腦子裏形成了的形象,這個形象和真實的歷史可能完全不壹樣。主講人要做的就是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對當時歷史環境的了解,盡可能地講出主講人心中認為的比較符合歷史真實的東西。
講壇不好上,有人想上,卻上不去;有人上了,成了流星,講壹個系列就銷聲匿跡。王立群是唯壹壹個在《百家講壇》講了9年的主講人,他,還將繼續講下去。
說起於丹、易中天的淡出,王立群說:“他們早就收山了”,自己壹直站在講壇上,皆因“河南不能缺席”。“現在主講人中70%是北京的,20%是上海的,剩下的10%來自全國各地,河南有壹個人在那兒講,每次節目總是會打出‘河南大學’的字樣來,是對河南的宣傳,如果輕易撤回來,就沒有了河南的聲音。”
“周秦漢唐的都城在西安,元明清的都城在北京,開封作為北宋都城,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挑出北宋歷史上5位重要帝王來講,壹年壹個,壹個40集,5個200集。”
“2007年我曾去美國講課,非常受海外華僑的歡迎。”王立群說,2012年11月,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邀請,我赴歐洲宣講中華文化引起了良好的反響。同時,還有不少講學邀請,我壹壹謝絕了。
為何放棄?“人的壹生,各種羨慕嫉妒恨有的是,別人怎麽看我,我管不了,我能管的就是盡量減少各種活動,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做人生中最值得做的事情。”在心臟裝了6個支架、每晚要靠安眠藥入睡的王立群看來,眼下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把北宋史上重要的帝王講完。
“認認真真讀了壹輩子的書,就是要傳播知識、傳播文化,沒讓我下課,我就要講好。”
“有的人,壹轉身,就是壹輩子;有些事,壹恍惚,就定格為回憶……不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所愛的人砍柴看花;還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總得需要壹個目標,有了目標,就需要不停地往前走,朝著目標不停地走。”這是王立群為我校2009屆本科畢業生所作的演講。這座小城,這所大學,這位夫子,壹直踐行著,行走在路上。
責編:孫宏偉 來源: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