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7文化熱點:”良心”影視劇多了 文化遺產”活”起來

2017年,文化圈發生了許許多多或讓人耳目一新,或熱議追捧,或痛心嘆惋的事件。你對哪些事兒還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從“名家逝世”“人文綜藝”“影視精品”“全民閱讀”“文化遺產”五個關鍵詞展開,帶你1分鐘快速回顧2017年文化熱點。

關鍵詞:名家逝世

名家相繼去世引追思

周有光去世:“半路出家”的“漢語拼音之父”

2017年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生於1906年,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戲稱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將他看做百年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一個縮影。

馮其庸去世:“紅學”之外還是“雜家”

1月22日,我國著名學者、紅學家馮其庸在京去世。馮其庸不僅是著名的紅學家,以《紅樓夢》研究著稱於世,此外,他還涉獵歷史、國學、文學藝術、考古、文物鑒定收藏等諸多領域。紅學以外的他,更是一位詩人、畫家、書法家、攝影家、戲曲評論家。

黃易去世:武俠界再別大師 人間再無項少龍

在武俠小說圈裏,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古梁溫黃,武俠萬年長。繼古龍、梁羽生辭世後,香港知名武俠小說家黃易於4月5日因中風病逝,享年65歲。在“金古梁溫”前人的武俠傳統基礎上,黃易開創了“穿越”的武俠題材新模式。他的《尋秦記》和《大唐雙龍傳》因翻拍成電視劇而為廣大觀眾熟悉和喜愛,成為了無數80後、90後的“集體回憶”。

楊潔去世:最懂《西遊記》的那個人走了

4月15日,86版電視劇《西遊記》總導演、制片人楊潔去世,享年88歲。作為中國電視劇第一代導演及中國第一代女電視藝術家,楊潔當年力排眾議,用6年時間突破萬難,拍攝完成一代經典《西遊記》。這僅有25集的電視連續劇影響力深厚長遠,“霸屏”了30年之久,可謂歷久彌新。

余光中去世:詩人雖遠行,鄉愁永流傳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臺灣高雄辭世,享年90歲。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提起臺灣詩人余光中,人們最先想起的往往是這首《鄉愁》,並因此給他冠上了“鄉愁詩人”的稱號。

關鍵詞:人文綜藝

聚焦“文化節目熱”

從《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到《朗讀者》,再到近期熱播的《國家寶藏》,2017年多檔文化類節目接連“火”遍電視屏幕、網絡平臺和社交網絡,引發關註。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掀起全民學習詩詞熱潮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讓觀眾重新認識到詩詞的美好與寓意,讓青少年多了一份學習詩詞的動力,帶起了全民學習詩詞的熱潮。節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認為,“這個節目火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仍有不死的‘詩心’。”

《朗讀者》: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

《朗讀者》播出後各方好評不斷,該節目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通過朗讀的形式,讓朗讀者及觀眾感悟文化的魅力,被追捧為“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作為節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董卿曾談到:“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

《國家寶藏》:讓國寶“活起來”

近期熱播的《國家寶藏》,號召了九大最具分量的國家級博物館(院),每家甄選出3件鎮館之寶亮相。每件國寶都有一個“保護人”,由明星演員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國寶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的講故事方式成了該節目最大亮點。《國家寶藏》一經播出,強勢占領了年輕一代的朋友圈。網友紛紛留言“燃爆了”、“竟然在一期國寶節目淚目”,更是忍不住贊嘆:“滿屏都是文化!”節目更是讓網友深知,國家的寶藏不止有文物,更有文物背後所蘊含的精神、理念與文化。

關鍵詞:影視精品

“良心制作”國產影視火爆

回望2017年國內影視市場,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強烈反響。暑期檔的《戰狼Ⅱ》票房超過56億元,刷新了中國電影票房的紀錄;國慶檔《羞羞的鐵拳》創國產喜劇票房新高;紀錄片《二十二》登上銀幕,收獲良好口碑。

電視劇中湧現出了《白鹿原》《雞毛飛上天》等多部口碑極佳的作品,劇組的“良心”創作、演員的精湛表演,讓近年來習慣了看“摳圖”“替身”表演以及渣特效的觀眾大呼“洗眼睛”。

《白鹿原》: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作品

改編自陳忠實同名小說的《白鹿原》不迎合熱點、不隨應潮流,打磨多年最大程度地靠近原著。張嘉譯、何冰、秦海璐等老戲骨扮演的“原一代”貫穿全劇,分分鐘炸裂的演技看得觀眾欲罷不能。雖然叫好卻不叫座,收視率遠遠不敵同期的《歡樂頌2》,但劇版《白鹿原》無疑是今年最優秀的電視劇之一。

有學者評價,這部作品具有鮮明中國氣派、文化自信和藝術良知,或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散發出經典的魅力,成為中國電視劇藝術發展史中一部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作品,也成為電視劇改編文學經典的又一個典型案例。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贊美與爭議齊飛

於6月22日開播的歷史人物古裝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抒寫了魏國大軍師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該劇整體節奏快,人物刻畫明晰有力,主演演技出彩,臺詞頗具古韻,服道化也極具歷史感,尤其是吳秀波等一眾演員的精湛表演獲大量網友點贊。盡管《軍師聯盟》贏得了高口碑,圍繞該劇的爭議卻不絕於耳。“有明顯的歷史常識錯誤”、 “人物塑造臉譜化”等問題,成為了觀眾爭議的焦點。

《白夜追兇》:口碑國產網劇首次走出國門

今年的“爆款”網劇《白夜追兇》,海外播放權被美國流媒體巨頭、世界最大的收費視頻網站網飛(Netflix)拿下,計劃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線。雖然此前有《還珠格格》《甄嬛傳》等電視劇開啟“出海”模式。然而,國產網劇走出國門還是頭一回。相信看過該劇的觀眾對第一起分屍案件裏兄弟二人勇鬥亡命歹徒的場景記憶猶新。主演潘粵明也憑借炸裂的演技再度翻紅,圈粉無數。

《戰狼II》:56億的票房奇跡

由吳京執導的《戰狼II》今年暑期檔一上映,便成了“爆款”,僅7月30日一天,就拿下3.597億,刷新了華語影史單日票房第一的紀錄。最終,它創下了56.79億的票房奇跡,贏得觀眾的認可與共鳴。《人民日報》如此評價這部“現象級”影片:這部電影的熱映如同中國軍人形象與國家實力在國際社會的一次“路演”。透過這場“路演”,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一日為戰狼,終身為戰狼”的錚錚鐵骨。

《二十二》:中國首部票房過億元的紀錄片

2017年,講述幸存“慰安婦”生存狀態的紀錄片《二十二》,成為中國首部票房過億元的紀錄片。該片從一開始的冷清,到媒體、名人和網友共同呼籲下,排片和人氣一路走高。《二十二》上映後,“慰安婦”問題引起了各界關註,也讓抗日戰爭的歷史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關鍵詞: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樹新風

《公共圖書館法》出臺

11月4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它確立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基本格局,對公共圖書館建設、運營、服務、管理和保障等作出具體規定,將有力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科學、規範、健康發展,引領更多閱讀者走進圖書館。

夜讀的“燈火”已遍布全國

“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24小時書店是今年一大關鍵詞。今年“十一”後,北京24小時書店開辦呈現加速度。花市新華書店24小時店“十一”開張以來,迄今夜間接待讀者五千余人次。此外,天津、沈陽、石家莊等地也相繼開設24小時書店,城市夜讀的“燈火”照亮的範圍變得更廣、影響力更大。

關鍵詞: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閃耀世界舞臺

鼓浪嶼、可可西裏申遺成功

今年7月,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青海可可西裏”通過了表決,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可可西裏和鼓浪嶼,一個是西北的“美麗少女”,一個是東南的“海上明珠”,它們的自然魅力與文化價值,在“申遺”過程中大放光彩。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隨著鼓浪嶼和可可西裏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成為世遺數量的“世界第一”。這不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

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今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發布消息,我國申報的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後期用於占蔔祈禱的文字。甲骨文既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誌著世界對甲骨文的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

來源:人民網-“文藝星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