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文學的力量來自家國情懷——梁曉聲文學創作帶來的啟示
梁曉聲依然很坦誠。
“現在寫好人,很多人都認為妳是在作秀。似乎不少作家已達成壹個共識:中國就沒有好人。”說到這裏,梁曉聲有些激動,語速也快了很多。“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雨果、屠格涅夫等世界文豪,都曾提出文學要引導人向善向上。我寫好人,寫好人文化,有什麽不妥呢?”
日前,在“現實主義:梁曉聲與中國當代文學”研討會上,梁曉聲袒露自己的創作心聲:“我喜歡《靜靜的頓河》,喜歡《戰爭與和平》,尤其喜歡雨果的《悲慘世界》,在眾多被勞役的苦工中,有幾個能像冉·阿讓那樣,成為壹個善人。彰顯人性善,這才是現實主義的最大意義。”
不矯情、不媚俗,追求真善美,梁曉聲心目中的現實主義,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打,已成為支撐他文學創作的內在動力。這是梁曉聲作品的魅力,也是現實主義的魅力。
1.文學應書寫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們今天都在談現實主義、提倡現實主義,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我們這個最不缺少現實主義的國度,現在最提倡的卻是現實主義,為什麽呢?”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吳義勤的發問,引發現場學者的沈思。接著,他直言不諱地說:“因為很多現實主義作品並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
“現實主義文學是壹種有力量的文學,它的力量就來自對國家和民族的關註,對普通人的生存現狀的思考和關註。”在吳義勤看來,從梁曉聲的創作中可以得到壹個重要啟示,現實主義力量不夠,並不是說作家創新不夠,而是很多作家都背離了現實主義的傳統,“我們應該回到現實主義的傳統,現實主義當然也要創新,但不能背離它的本源,只有回到現實主義的本源,現實主義的生命力才有可能獲得解放。”
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韓經太感觸頗深,“當代理論批評對什麽是現實主義還沒有給出定論,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肯定要使我們的思考建立在鮮活的、豐厚的文學經驗之上,梁曉聲的創作為這樣壹種思考提供了堅實的經驗基礎。我們這個時代在建築壹種精神高度的時候,離不開他的這種鮮活的經驗。”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誌忠坦言,這個時代壹方面給作家提供了很多可體驗、可觀察、可思考的豐富社會現象;另壹方面作家以對成長的思考和對文學的認知,支持作家創作道路走到今天。作家之所以不斷有力作問世,就在於他們對現實的關懷,他們壹直追隨時代、反饋時代,同時也在沈澱自我、認識自我。
“現實主義不僅僅是壹個寫作方法。對於讀者來說,只讓他們閱讀是不夠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舉例說,《平凡的世界》現在每年都發行壹百多萬套,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都在看,它對讀者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就告訴我們,除了要解讀作品中的特色和風格外,還要註重研究現實主義在當代文學中的發展演變以及對人們思想觀念重塑的可能性。
壹部作品,如果能把讀者留住,必定閃耀著獨特的光輝。“現在很多作家以為把人性寫得越邪惡越復雜才會越深刻,這是壹種很奇怪的現象,我們把目光移向國外,就會發現,他們在報紙上肯定的電影、電視劇、書籍等,都依然在寫我們生活中的真善美。而我們很多人,還在樂此不疲地書寫人性惡,揭露人能夠壞到什麽程度。試想壹下,如果讀者看完這些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還能夠跟周邊的人交心嗎?如果我們的文學中缺少這些善的元素,人心中原本柔軟的部分就會變得不柔軟。”梁曉聲眼神中露出壹絲遺憾,輕輕地嘆息:“不柔軟是多麽令人遺憾的事情!”
2.優秀的作品來自高大的靈魂
平民視角、悲憫情懷,是梁曉聲始終堅持的創作風格。他的《父親》《母親》《又是中秋》《兄長》《小姨》等自傳性作品中所傳達出的親情、友情,更是他用以溫暖人生的火炬。
在白燁看來,中國作家中有很多人被打上現實主義標記,但是有兩個作家很特別,壹個是路遙,還有壹個就是梁曉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的現實主義風格很明顯,他是在大家都不看好現實主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現實主義寫作,後來證明他是對的。梁曉聲的現實主義始終堅持壹種平民視角,而平民視角裏又包含了壹種英雄主義,他不僅在現實中堅持理想,還要在現實中實現理想,他把很多元素結合起來,構成了融合的現實主義風格。
吳義勤把梁曉聲的現實主義概括為壹種溫暖的、樸實的現實主義,“他的作品都是趨於傳統的白描,註重細節描寫,註重故事情節推進,註重人物情感表現,以人物命運打動人,同時他還註重對人物性格的社會歷史根源的挖掘”。
梁曉聲的創作來自壹段特殊經歷。1968年,梁曉聲自願報名從哈爾濱來到中蘇邊境線附近的瑗琿縣,成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第壹批兵團戰士。壹晃就是6年,這段經歷成為梁曉聲創作的寶庫。1982年,梁曉聲發表短篇小說《這是壹篇神奇的土地》,隨後又發表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他成了知青文學的代表作家。
時過境遷,知青文學早已不再是文學的主要題材,但梁曉聲仍然在堅守。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感慨,這不是因為梁曉聲不與時俱進,而是因為他懂得珍惜,他珍惜知青經歷中鑄造下的理想主義精神。理想主義精神壹直是他寫作中的壹盞亮燈。哪怕理想主義在文壇已經毫無市場,被很多人遺棄和拋棄,而梁曉聲依然高揚理想主義精神進行寫作。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路文彬既是梁曉聲的忠實讀者,又是他的同事。路文彬深深感受到,梁曉聲是壹位充滿真誠情懷的作家,這種真誠也表現在他的寫作裏。“在梁曉聲看來,‘真誠’的反義詞也不是‘虛偽’,而是‘刻意’,所以梁曉聲的寫作從不刻意,無論是選題、結構布局、情節設置,還是語言風格,都能體現出壹種不刻意的真誠感。”
優秀的作品來自高大的靈魂。黑龍江大學教授、《文藝評論》主編林超然認為,文學不需要太多熱鬧,梁曉聲作為黑龍江文學的壹面旗幟,也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壹面旗幟,從20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他的創作中有壹直不變的堅持,他的文學是壹種大文學。隱忍堅強、厚重大氣、樂觀爽直、勇敢俠義等精神不僅表現在人物形象之中,也真實地展現在梁曉聲本人身上。
來源:新華網